“文垣,”允又道:“你可愿意去其他衙门办差?”
“儿子唯父亲之命是从。”文垣心里有些激动,但仍然这样说道。
“难道你自己没有想法?”允问道。
“儿子已在理番院为官二年有余,确实想去其他衙门历练;但夫亲安排儿子在哪个衙门历练必定有用意,所以儿子听从父亲的话。”文垣道。
“既然如此,为父就给你安排一个新的差事。”允笑着说道:“你应当知晓朝廷要在渤海湾的天津设立市舶司,为父打算任命你为市舶司副提举,以张彦方为度支院副使兼任市舶司提举,组建天津市舶司。”
“在外地为官?”文垣有些惊讶。他从未想过,允会将他派到外地为官。
“就是外地为官。”允道:“市舶司一年的关税数百万贯,而且征收所需人少、收取又容易,是大明最重要的一笔税赋,你十分有必要了解市舶司如何运转;正巧为父要设立天津市舶司,你亲眼瞧着市舶司从无到有建立起来,见到许多商人前来贸易,看见收取一笔一笔税赋,就知晓以后如何对待商人了。”
“儿子知晓了。”文垣说道。
“你在天津,不要随意干涉张彦方做事。张彦方曾为上沪市舶司第一任提举,对如何组建市舶司十分熟稔,你瞧着他做就是了。”允又嘱咐道。
“是,父亲。”文垣又答应。
允又嘱咐几句,让他退下了。
晚上在坤宁宫,熙瑶十分不解的询问允:“前些日子你不是还与妾说让文垣继续在理番院办差么?怎么又让他去市舶司?而且还是在外地为官?”
“这也是我忽然想到的。今日早朝我又宣布了几项改革,其中就有废除海务院、设立度支院,将市舶司划入度支院这一项。听侍者宣读圣旨的时候,我忽然想到:市舶司因收取许多税赋十分要紧,文垣也应在这个衙门里办差,了解一番;正巧天津市舶司刚刚设立,文垣可以从头到尾瞧着市舶司如何建立。”
“况且,市舶司往来人员混杂,又与在理番院见到的各番国使者不同,能够让他见识到更多不同的人,对他将来为君也有好处。所以安排他去天津为官。”允说道。
听了这番理由,熙瑶用怀疑的目光看向允,允心中觉得委屈:这番话确实是实话,他真的是今天上朝时忽然想到派文垣去天津市舶司的。但即使解释熙瑶也未必会信,于是他也不解释,只是看向熙瑶。
熙瑶和丈夫对视几眼,没有问出来,而是又道:“可若是李家的姑娘确实不错,那文垣就要订亲,明年就会成婚,这个时候派他去外地为官不太好。”
“他只在天津待半年多,腊月就返回京城,不会影响婚礼;订亲也不必他亲自出面,他去天津不会影响什么。”允道。
“夫君,妾不愿文垣离开京城。”熙瑶见借口被允反驳了,干脆直接亮出自己的目的。“文垣现下只曾在理番院这一个衙门办差,即使留在京城也有许多事情可学,未必一定要去外地,去市舶司为官。”
“这不是正巧要在天津新设市舶司?”允道:“我不会多设市舶司,天津或许就是最后一个设立的市舶司,之后未必有能让他从头到尾瞧市舶司建立的机会,所以要让他去天津。”
“而且还有一个缘故。”允又对熙瑶说了当初为何决定在天津设立市舶司的原因,最后说道:“既然还存着鼓励商人在天津开设毛纺织工场的心思,那曾在苏州处置有关工场诸事的文垣正好与张彦方形成互补,适合做天津市舶司副提举。”
“既然这样,妾也不反对让文垣去天津办差了。但他在年底敏儿举行婚礼前一定要返回;明年这许多婚礼,其中还有他自己的,可不能在外地。”熙瑶道。
“一定让他在敏儿的婚礼前返回。”允答应。
几日后,文垣启程前往天津。此时天津市舶司尚未组建,张彦方等官员也在交卸手头的差事,文垣到了天津也没事做;不过允让文垣这么早启程并非是让他在天津闲逛。“文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万卷书你已经读过,现下缺的是行万里路。正好你要去天津办差,就从京城陆路前往天津,一路上看看各地奇异的风俗,也瞧瞧百姓的生计如何。”允对儿子说道。
“是,父亲。”文垣赶忙答应道。
允又嘱咐几句,说道:“文垣,当年为父为皇太孙时,就曾沿着此路北巡,见识到了许多不曾见识过的事情,还,”说到这里,他顿了一下才继续说道:“与蒙古人打了一仗。你此次不会前往边疆,不会与蒙古人打仗,但见识到许多不曾见识过的事情,知晓北方平民百姓之生计,对你将来为君施政很有好处。”
“是,父亲,儿子明白。”文垣又道。
“嗯,你下去吧。”允点点头,最后说了一句。文垣又行了一礼,离开乾清宫返回坤宁宫收拾行李,明日一早启程。允自己走回前殿,对一个舍人吩咐道:“拟旨,对当年卡廷之战战死之将士后人每户奖赏钱百贯、绸缎一匹。”
‘陛下怎么忽然又想起了卡廷之战?’舍人一边心里琢磨,一边拟旨。
允又派人去大都督府,询问陈永华现下为何职。大都督府的官员用了很长时间才搞明白陈永华是谁,忙派一名都督佥事入宫奏报:“启禀陛下,李信男陈式现在金吾前卫为百户。”
“传朕口谕,命其为东宫侍卫,明日护送太子前往天津。”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