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宗明天下>第1533章 不同人的回答

“《三国志》蜀书可看完了?”坐在乾清宫内,允熥扫视了自己的儿子们一圈,出言问道。

这是允熥教导自己儿子与亲王世子的时间。如果不发生意外,这些孩子将来都会被分封到海外,虽然有父母之邦做后盾,但也要学习如何治国理政。允熥有了空闲时候,就将年纪稍微大一点儿(十二岁)的孩子都叫来亲自教导一番。

而且今日还有两个编外人员:朱褆与朱裪。他们入宫来见允熥时正好赶上他教导儿子们,就要退下;可允熥既然一向表示把他们两个当做亲侄儿,岂能让他们就这么走了?也就留下两人各发了一本《三国志》坐在后面。

“看完了。”文垣等人与朱褆朱裪齐声答应。

“《诸葛亮传》可从头到尾认真仔细看了一遍?”允熥又问道。

文垣、文圻、朱裪当然马上又答应一声,可有些几个虽然也答应了,但声音略微透出一股心虚来。至于朱褆,他进来时允熥留给儿子们读书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理直气壮的没有出言,表示自己没有读完《诸葛亮传》。

允熥看了他们一眼,继续说道:“既然都已经十分仔细看过《诸葛亮传》,那你们以为,三顾茅庐武侯出山后,所犯下的最大错误是什么?”

“爹,指的是内政、外交或是用兵打仗?”文垣问道。

“均算在内。”允熥解释道:“凡是武侯做下之事。”

听到这话,这些孩子都松了口气。诸葛亮可是非常著名的人,不仅是因为他本身就接近一个完人,中国历史上最接近完人的政治家,更是因为历朝历代的皇帝、文人吹捧,使得真真假假地有关诸葛亮的故事人人都知道些,他们也都能分辨出那件是真的,大概说上一件事就能将这个问题对付过去。

不过这样想的都是年纪还小的,年纪大些的才不会这样想,文垣等都开始认真琢磨起来,包括朱褆与朱裪。朱裪就不必说了,这么爱读书的人肯定会认真思索这个问题;朱褆虽然平日里没有世子的样子,但也知道允熥这是在考教,皱着眉头想了起来。

“爹,儿子以为是在入蜀后未能妥善安排荆州之事。‘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是武侯隆中对之时定下的策略,之后蜀汉也一直按照这个策略行事。”

“但儿子不知是武侯疏忽,亦或是也无好办法,在入蜀后并未妥善安排荆州之事。若蜀汉跨有荆益,则蜀汉强而东吴弱,且若是蜀汉依照隆中对之策灭亡魏国,东吴也不能幸存;何况荆州位置十分重要,又与扬州水路相连能攻能守,东吴必定觊觎荆州。这样一来,荆州两面受敌,若想守住十分困难,关羽虽然对先主忠诚,但其才能不足以面对荆州如此险恶之情形,何况关羽为人恃才傲物,并不适合驻守荆州。而一旦荆州丢失,则隆中对之策无法实行,蜀汉也无法一统天下。所以儿子以为武侯最大的失误是未能妥善安排荆州之事。”文垣首先说道。

允熥点点头,没有说话,只是又看向其他人。这时朱褆说道:“叔父,侄儿以为是武侯事必躬亲。武侯是全才,不论内政外交、用兵打仗都十分厉害,但也正因如此,也因先主托孤之恩深厚,所以武侯事必躬亲,军中二十棍以上之刑罚都要亲自督导。这样一来,虽然自从马谡街亭之败后再无疏漏之处,晋宣宁愿着女衣亦不敢与武侯交战,可武侯因太过忙碌致使身体损耗极重,年仅五十四岁既薨,无法继续辅佐后主;而且身后之事也未能安排妥当,武侯才薨不久北伐将领即内讧,魏延、杨仪先后被杀,蒋琬接任也十分突兀,损害蜀汉国力。所以侄儿以为是武侯事必躬亲。”朱褆这番话对诸葛亮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了他事必躬亲五十多岁就早死不能继续辅佐后主,以及身后事安排的不妥当导致蜀汉国力削弱,与一般人的视觉不同。不过他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着重批评这两点很正常。

“爹,儿子以为,是街亭之战任用马谡。“文圻说道:“《三国志?马谡传》中写道: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指明马谡不可大用,而且当时马谡素无战绩,蜀汉众将皆不认为应当以马谡为将,但武侯却又派其驻守街亭;二来,一出岐山是蜀汉仅有击败魏国、据有雍凉之时机,却因马谡失街亭而不得不退兵,此后魏国对于防守关中日渐重视,以蜀汉之贫弱,再无机会。所以儿子以为街亭之战任用马谡为武侯最大的失误。”

“叔父,侄儿以为是冤杀常房之子。据《魏氏春秋》所载:常房听说牂牁太守朱褒将有异志,逮捕他的主簿,审问后将其处死。朱褒闻迅大怒,率军杀了常房,并诬其谋反。武侯当时留守成都,听信了朱褒的话,将常房的几个儿子悉数处死,还将常房的四弟流放到偏远的越隽郡。”

“侄儿知晓此事当时的前因后果。当时蜀汉先主刚刚在夷陵战败不足半年,南中诸郡要么公开反叛,要么不听号令,实质仍处于反叛中。蜀汉朝廷也无兵力平叛。这时益州从事常房忽然杀了牂牁太守朱褒的主簿,武侯若是追究牂牁太守朱褒,则他必定会造反。武侯确实只能忍下此事,承认朱褒所做不错。”

“但又何必诛杀常房诸子?既然本来常房就是被冤杀,即使不


状态提示:第1533章 不同人的回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