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仙侠修真>龙飞凤舞之穿越到宋朝>第三百七十五节一番闲谈

我想了想,洋洋洒洒的说起来呢:“哇,你要是去了重庆武隆的天坑地缝景区,你会不由自主,着着实实被大自然的造化惊得目瞪口呆。天坑地缝,一个通俗得不能再通俗的名称。其实天坑可不再是俗名,它已经成为一个专业术语。国际喀斯特天坑考察组在重庆、广西一带大规模考察后,天坑这个术语在国际喀斯特学术界获得了一致的认可,并开始用汉语拼音tiankeng通行国际。这是继峰林和峰丛之后,第3个由中国人定义并用汉语和拼音命名的喀斯特地貌术语。重庆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的地区,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是一种地貌特征。2007年,重庆武隆与云南石林、贵州荔波组成第一期的中国南方喀斯特进行申报,于当年的世界遗产大会上全票入选世界自然遗产。重庆武隆后坪乡天坑群世界唯一的地表水冲蚀成因天坑群,位于武隆后坪境内。景区总面积38平方公里。景区内的阎王沟岩溶峡谷全长2300,是盲谷式现代峡谷,谷深林幽,特别是下段,谷底深切,两岸下部近直立,宽度及小,气势逼人,行走其中,感受别样,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对了解该地区的水文、地貌发育演化史也有重要意义。重庆武隆后坪乡主要景点有箐口天坑、牛鼻洞天坑、石王洞天坑、打锣凼天坑、天平庙天坑、二王洞、三王洞、麻湾洞、宝塔石林等。后坪天坑是由于受水长期冲刷而形成的,其形成时间大约在200万年至230万年以内。在该天坑周围,曾有三到四条水量非常大的河流汇聚,这种外源水的量相当大,水动力也相当强,便形成漩涡,同时浸蚀和溶蚀能力都很强,在冲蚀和崩塌联合作用下,洞口越来越大,越来越深,便形成了天坑。后坪天坑形态典型,保存完好,其中的箐口天坑形态完美,可通过3000米长的二王洞直达天坑底部,属世界罕见。天坑上部数条瀑布似银河倒挂,轰鸣作响,极为壮观,瀑布汇集成河流流入二王洞,形成地下水,从麻湾洞涌出。天坑绝壁万丈,形态呈圆桶型,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220米,天坑深度300余米。因位于海拔1300米的分水岭地区的喀斯特台面,加之强烈的构造抬升,该台面上各种规模的喀斯特陷坑地貌十分发育,分布有众多的落水洞、竖井、塌陷漏斗(天坑)、峡谷、石柱、石林、溶洞等地质遗迹。还有专家指出,天坑中蕴含的大量珍稀野生动植物,还有待进一步考证。特别是武隆县后坪乡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后坪天坑一直被当地人称为能预测天气的神坑,每当坑中起雾时大雨马上就会到来。经专家考察分析,每当要下雨时,洞外温度变高或气压发生变化时,就会向这3000米长——即从洞口进入天坑底部的洞穴下压,而洞**是一个恒温环境,从而让洞口形成一团雾气。因此产生了天坑起雾预示起雨的说法。

而天生三桥景区是武隆天坑的经典。天生三桥位于武隆县城东南20公里处,景区内有天龙桥、青龙桥、黑龙桥三座天生石拱桥,三桥平均高度都在200米以上。天生三桥之间,夹着两个世界罕见的岩溶天坑--天龙天坑和神鹰天坑,形成了坑与坑之间以天生桥洞相连,桥与桥之间以天坑相隔的三桥夹两坑的地质奇观,其规模与气势,均为世界之首。天龙桥即天坑一桥,桥高200米,跨度300米,因其位居第一,顶天立地之势而得名。一桥桥中有洞,洞中生洞,洞如迷宫,既壮观又神奇。青龙桥即天坑二桥,是垂直高差最大一座天生桥。桥高350米,宽150米,跨度400米,夕阳西下,霞光万道,忽明忽暗,似一条真龙直上青天,故名青龙桥。黑龙桥即天坑三桥,桥孔深黑暗,桥洞顶部岩石如一条黑龙藏身于此,令人胆战心惊。黑龙桥景色以其流态各异的三迭泉、一线泉、珍珠泉、雾泉四眼宝泉而独具特色。

龙水峡地缝式峡谷,是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缝是几千万年前造山运动而形成,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峡谷长5公里,游程约2公里,谷深米,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景区玲珑秀丽,风光优美。以峡深壁立、原始植被、飞瀑流泉、急流深潭为其特色。银河飞瀑、九滩十八潭、蛟龙寒窟为其标志性景观。景区内的高山、峻岭、峡谷、流水共同构成一幅完美的山水画卷。地缝式峡谷幽深曲折,壁立千仞,仰望一线蓝天,峰矗云涌,加上悬瀑流泉,谭碧涧清,翠竹婆娑,茂林摇曳,徜徉谷中,绝壁、涡穴、裂点、浅滩、崩塌、瀑布、泉水、洞穴等多种地质遗迹尽收眼底。峡谷两边悬崖千仞、岩壁绝险、植被茂密,地缝极其狭窄,有的仅可通人,仰头望天,一线天光;地峡中溪水长流,泉瀑飞溅,幽幻无穷;穿洞洞体宏大,钟乳密布,中有地下湖泊。龙水峡地缝是全长4公里的泉水流瀑挂壁险峻幽深,怪石峥嵘,在武隆区仙女山镇境内。龙水峡地缝设有80米瀑布水帘,奇哉妙哉。地缝中老树藤萝盘绕,泉水流瀑挂壁险峻幽深,怪石峥嵘,明涧湍急。当你仰望壁立千仞,天光曦微,让人昏昏然不知身之何处。可以说,观龙水峡地缝,可知百万年地质变化。幽邃梦境龙水峡喀斯特峡谷地貌的浓缩精华版,全长4公里,山道弯弯嵌绿树,小溪潺潺扬迷雾,幽邃的龙水峡地缝静得让人听得到心跳。人在栈道行,水在脚边流,水因地势、乱石而


状态提示:第三百七十五节一番闲谈--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