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汉祚高门>1395 千秋大计

讲完这些琐事,刘群正式接受了行台的任命,成为新一任的幽州刺史。

当然,眼下这个所谓的幽州刺史府还非常寒酸,甚至还不在幽州境域之内,而且刘群职下属官唯一明确的就是这个长史温放之,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笑话一样。但目下大势分明,人人都相信眼下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幽燕复治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既然刘群已经接受了任命,温放之便也将行台目下于辽边经营的更多细则逐一向其介绍起来。

目下行台真正控制在手的,自然就是位于辽南的马石津并其周边几个岛屿。温放之入辽之际带来两个营六百人甲士武装,之后陆陆续续在马石津聚集起近千户辽边流人。除此之外,还有大大小小十多个中州并江东等各地、得到行台通商许可的商户派驻在此的人手。

仔细算起来,单单马石津所拥有的武装力量,已经在三千人左右。但这一部分兵力,主要还是负责马石津的安全,不可轻易外用。而也正是因为这一部分武装力量的存在,尽管此前慕容皝已经将温放之等人控制起来,仍然没能攻克马石津这个囤积重货的商贸基地。

徐朗今次北进,除了带来整整两千生力军之外,还有就是各种各样的人才,如编户、勘测、寻矿、冶铸、医药等等,林林总总数百人,也表示行台已经将辽地经营摆上了正式的事程,而不仅仅只是此前的孤立据点建设。

这些甲士、人才包括马石津方面囤储的物资,便是当下幽州刺史府于辽边能够直接掌控的所有力量。

虽然行台方面也表示,如有必要,仍会继续加强对辽边的援助,但温放之觉得眼下还没有这个必要,新上任的刘群也认可他这一看法。

行台如果突然增强对辽边的力量投入,未必就是好事,这会令辽边诸多势力人人自危,心生抵触,乃至于达成一种抗拒行台干涉辽事的默契。所以未来于此境的经营,还是要遵循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且老实说,刘群所以就任幽州刺史,其优势所在就是对辽边种种事务的了解、以及长久以来所养成那种分化、羁縻辽边各股势力的手段。如果行台真的派遣数万大军北进,刘群未必能够利用好这样一股庞大的力量,毕竟沙场攻伐、军略种种非其所长。

除了实际掌握的人力、物资之外,行台还给了刘群一定的封授权力,包括千石以下官员任免并千石以上的举荐权。这能够让刘群之后的行事更加灵活便宜,随着行台声势大壮,其权位封授的意义之大与旧年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对于辽边诸多势力也有着更大的诱惑。

除此之外,目下的幽州刺史府已经拥有了不弱的依附义从力量,比如早前便被刘群说服的段部段兰。这一次徐朗北进,也带来了洛阳慕容运的书信,信中慕容运叮嘱儿子慕容疆要敬奉行台使者,切不可效法慕容皝怙恶不悛、目无王法。

如此一来,段兰与慕容疆、慕容评等人也可视作幽州刺史府能够驱用的义从力量。虽然发生了慕容皝悖逆反复之后,刘群与温放之对这些胡虏已经不敢过分倚重,但若运用得宜,也能达到以夷制夷的效果。

“目下辽边局势纷杂,刺史府当下要务,一在继续增强实力,建立更多戍防,二在梳理辽边人情、不可让辽边混乱影响中国战事”

虽然刘群已经就任幽州刺史,但行台投入于辽边的力量主导者仍是温放之,他的看法便决定了之后的经营大略。

大将军给予温放之的指示是极尽畅想、不拘一格,只要能够保持一个大体向善的方向,没有任何限制。

对于温放之的看法,刘群等人自无异议。特别是第一点增强实力,这更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刘群等人这些年是受够了寄人篱下的苦楚,如今终于有了行台这个大靠山,自然是要谋求独立。

“辽边多亡户,哪怕仅仅只是招抚一部分,若能收取当中丁壮卒力,已是颇为可观,不必全仰行台遣军助战。”

刘群大笔一挥,首先便确定继续进行辽边流人的招抚工作,只要有了人,之后再有任何图谋,都有了一个立足基础。辽东慕容部所以壮大成辽边霸主,也正是因为招抚众多亡户流民为己所用。

此前也正是因为温放之他们招抚手段过于急躁、触及了慕容皝的底线,才又发生之后一系列得变故。现在慕容皝已经死了,慕容部本身也崩裂成数股力量,再也没有哪一方能够强力阻止他们对流人的招抚。

招抚流人是长久之功,特别这些流人们分散于辽边各个境域之中,单单向他们传递消息已经不容易,更不要说还要将人召集到固定的地点编户征卒。一旦手段过于急躁,反而会令这些惊弓之鸟的流人们畏惧难附。

这当中诸多细则和手段,还需要仔细商讨并长久施行,大方向通过之后,便暂且按下不表。

之后温放之又提出增设王师直接管辖的据点,单单一个马石津已经不能满足之后的策略实施,而且马石津偏在辽南濒海,缺乏对整个辽地的影响覆盖。

他取出一份辽地的疆域图籍,这也是之前数年经营辽地的收获之一,辽边王命久绝,若是没有之前几年的商贸渗透,行台对辽边的基本地理状况都乏甚了解,更谈不上实际的立足经营了。

温放之提笔在这份地图上圈出了几个原点:“这几处区域,便是之后继续创建戍防据点所在。”

刘群等人俱都凑上来观望,待


状态提示:1395 千秋大计--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