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汉祚高门>0774 蓄势待击
就算是这样,要维持这一场战争,也是让整个江东都感受到明显的压力。为了要维持住淮南的整体局面,同时满足数万淮南军高强度作战的耗用,单纯粮食的需求就近似一个无底洞。更何况淮南之地根本没有自补之能,一切都要仰仗于外运。虽然占据了水运的便捷优势,但也绝无可能全无消耗。

三国邓艾曾言,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虽然这一场战事持续的时间远未达到五年那么久,但是淮南所需要供养的军民又何止十万之众!

此前大量民户回迁于内,除了防务和人心方面的考虑之外,省俭耗用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在前线之地尽可能的削减战斗之外的耗粮单位。

所以,战争维持到眼下这一步,对于本就基础薄弱的江东而言,可以说是超长发挥了。除了这几年尚算平稳的发展和各乡宗门户加强联合、同输共济之外,能够做到这一步,也得益于过往几年民风和屯垦技术的渐进以及改变。

像是比较重要的,黍、麦的种植在江东得到推广,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江东久来饭稻羹鱼,黍麦之类不作主食,也就很少有人种植。

在沈哲子来到这个世界最初,即便是偶有看到种植,也根本不是作为粮食产物来料理,往往还未等到抽穗便翻耕绞碎作为绿肥而肥养田地。可是如今最起码在沈家所直接或间接所掌握的耕地上,小麦已经作为正式的农作物来耕作收割。尤其是在会稽那些不乏山地的农庄中,麦子已经是一项相当重要的产出。

这也不算什么技术的创新,只需要观念略有改变。也不需要集中在一块土地上频耕频种,因为江东至今患于开发不足,有大片的荒田未足开垦。仅仅只是利用麦、稻错季的习性,就能让单位劳动力的岁产得到极大提升,以达到稻麦岁产两收。相对于对气候和土地环境都有不低要求的两季稻,这种耕作方式无疑更能广泛推行。无论在会稽、江州还是如今的淮南,都能找得到大量适宜此类耕作的土壤。

虽然南人肠胃不惯面食,但是如今江东所产的麦子,也是淮南军粮的重要组成部分。

即便如此,资粮的乏用也成了摆在淮南军面前越来越明显的问题,来自江东的援助已经难以再与日常消耗持平。虽然时下江东正值秋收,但就算有新粮入仓,盛水季也即将错过,很难再维持春夏之交那样庞大的运输量。所以眼下这几万汝南人的入境,便给淮南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沈哲子还要求满足这几万人的口粮需求,对杜赫而言便感受到极大的压力。不过幸在此前寿春周遭不乏屯垦基础,奴军正式兵临淮上之前也经过一段时间的抢耕,俱都是谷、菽之类短收作物,眼下也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所以尽快将这几万人投入到屯垦之中,稍为自补以解燃眉之急。

不过杜赫也并未因此而松一口气,这几万人替耕所节约出来的人力也并没有投入到生产的扩大中,旋即就被沈哲子抽调到了洛涧周遭,沿着洛涧继续修筑更多的防御工事,以杜绝涡口奴军南下侵扰淮南腹地的隐患。

而且很快沈哲子又做了一个让杜赫更加苦恼的决定,那就是在保持淮南目下军力的同时,扩建整编骑兵军队。

此前淮南军在城父一战中缴获了万数战马,但却并没有即刻投入扩充骑兵队伍。一则是当时的战况环境并不需要大规模的骑兵投入作战,也就无谓在这一桩上浪费更多精力,二则是当时的淮南军也并没有足够合格的骑兵兵员。

如今沈哲子所掌握的这数万淮南军,其成分也是相当复杂,大体可以分为六个来源。

第一部分便是苏峻之乱中受降和俘虏的乱军残余溃部,这其中既包括沈哲子反攻建康以及事后坐镇京畿时所收纳的溃众,也有路永之类整部投靠;还有就是此前庾怿出都坐镇历阳的时候,所招募和镇压的乱军残部以及被乱军裹挟的难民游食,也就是原本豫州军的底子。这也是淮南军的主体,如今占了淮南军超过一万的兵额。

第二部分便是沈家原本的家兵部曲,原本只是私兵性质,至此也都被沈哲子洗白成为正规军队整编入伍。这一部分中还包括许多前来投军助战的吴人乡宗旧好,甚至有两千多名东扬军直接换了旗号并入淮南军。

第三部分则是对于江北原本武装的直接收编,比如毛宝原本坐镇庐江,在沈哲子北上入驻梁郡之后便投靠过来,虽然其人原本所统兵众有一部分被留在了合肥。但是此前淮南军颖口一战损失过大,又被庾怿派来增援。

第四部分便是挖徐州军的墙角,类似曹纳等原本徐州军头直接整部投靠沈哲子,其他人或不及曹纳这样势大,但少则百数,多则数百,也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第五部分是此前江州剿灭王舒的时候,老爹沈充上下其手所截留的那些溃兵。这些人既包括原本江州那些军户士家,也有王舒落败前夕所招募的游食新军,其中之精华被沈哲子整编成为胜武军,极为看重。而这些胜武军也不负沈哲子的厚待重用,颖口一战恶战固守,损伤惨重却仍然坚持到了最后。沈哲子也打算再战后继续保持胜武军这一军号,增兵重建。

至于第六部分,便是淮南本地乡人所整编的军队,类似李仓所部此前在汝南坚守也是发挥出极大的作用。余者在镇者,或是没有直接加入到最激烈的颖口和肥口两次


状态提示:0774 蓄势待击--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