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明末求生记>第637章 战后 1

代善和多铎二人不敢懈怠,战战兢兢又走了一天,还派人在附近搜索了好几道,最终查无影踪,这才松了口气。

这时再计损失,更是令人气恼万分,汉人死的死,跑的跑,已经没剩下几个人了,至于旗人则不足八千,也就是说,这一路损失了将近一半的人马。

两人还来不及懊恼悔恨,更大的坏消息来了。

附近牛录的留守旗人陆续来报,说是盛京已被阿敏焚毁,黄台吉长子豪格也被砍了头颅,放在盛京城外京观的最顶之上,而且祖地赫图阿拉,也被阿敏抢掠一空后,烧成了白地。

代善和多铎初时是不信的,那个强大无比,睥睨四方的大金,什么时候沦落到如此凄惨的地步了,如果这些人没有说假话,那大金...大金危矣。

离盛京越近,前来禀报这些事儿的人越多,三人成虎,两人渐渐有些信了,等到了盛京城外,见到那堆规模不小的京观,还有其后已是残垣断壁的盛京后,这才彻底信了。

扳着指头算一算,如今的建州女真,满打满算不到四万人,还包括了老弱妇孺在其中,他们此时的处境,比之老奴起兵的时候还要有所不如。

明国若是大举进军,光是用人堆,恐怕也能让他们亡国灭种,更别提一东一北,还有东江镇和阿敏的威胁。

想到阿敏,代善和多铎都恨得牙直痒痒,以前还有些同情,但没想到他居然在大金身上捅了这么血淋淋的几刀,若非此人,大金的局面也不会坏到如此地步。

不管如何恐惧、害怕,抑或是愤恨,眼下都无济于事,当务之急,是把旗人全部聚在一起,以免因为分散,再被其他各方势力所趁,从而造成更多的人丁损失。

代善和多铎不得不联合起来,共同以大贝勒的身份(多铎掌四旗,已经与代善平起平坐,名正言顺地成了大贝勒,莽古尔泰之弟德格类接掌正蓝旗,做了小贝勒),号令所有辽东大地的旗人,全部向辽阳集中,以抱团取暖。

这也是没有办法之事,本来以他们目前的状况,退到赫图阿拉才是最好的选择,那里有利于休养生息,只是赫图阿拉同样被毁,缺乏防护,且离东金山太近,阿敏的威胁无时不刻地悬在他们头上,反而不如辽阳安全。

......

大明崇祯四年九月初,秋老虎还在肆掠,聚集了明、金、蒙三方关注的大凌河之战,因为一场瘟疫的降临,历时两个多月,就这么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此战在原本的历史上,黄台吉将围城、和谈、攻坚、打援玩得倍儿溜,前后历时三个月,不但将大明在关外的精锐基本覆灭,更逼降了城中守将祖大寿、祖可法、祖泽润、刘天禄、张存仁等人。

虽然祖大寿后来降而复叛,但丝毫没有影响后金在大凌河之战的辉煌,按后世的说法,就是后金获得了战略性的胜利,其意义丝毫不逊于萨尔浒之战和松锦大战,加速了明亡清兴的进程。

但鼠疫的出现,硬生生将这一历史进程打断了,不但黄台吉、莽古尔泰、多尔衮、阿济格身亡,就是很多后来在征服中原的过程中,“大放异彩”的贝勒贝子,诸如硕托、阿巴泰、达海、石廷柱等等,也都在这场瘟疫中染病后死去。

再加上李定国带着阿敏和海东青等人,在后金腹地大肆破坏,等代善和多铎带着为数不多、虎口余生的建州女真回到盛京时,迎接他们的是满目疮痍,不得不龟缩到辽阳左近。

经此一役,后金从一个充满勃勃生机,能同大明掰腕子的地方强权,退化成了一个奄奄一息,随时能被风吹灭的孱弱部族。

大凌河城中的明军,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战前连士兵带民夫,一共三万多人,战后仅剩不到八千的人马,其余人等,全部病死,而且因为城内狭窄,地方不够,无法安葬,成堆成堆的尸体就这么放着,直到发臭发烂。

不过好在最终保住了大凌河,而且整个战役与原本的历史相比,耗时不长,支援的大军尚未抵达就结束了,往驰大凌河只有吴襄去过两次,都是偏军,虽然败了,但损失不大,算是给大明保留了一丝元气。

“咯吱吱...”令人牙酸的尖叫声缓缓响起,时隔一个月之后,久未启动的大凌河城门,终于打开了。

在确定建奴已然撤离之后,祖大寿下令打开城门,按事先交待好的,派出数骑,前往锦州送信。

除了送信,更重要的,是将城内死尸清理出去,同城外一地狼藉的死尸一起安葬,否则的话,不但疫病还会继续恶化,就是这扑鼻的恶臭也让人受不了。

还有城外的工事-土墙和壕沟,也要一一填平,不能就这么任其放着。

......

大明崇祯四年九月中旬,蓟辽总督孙承宗的一道加急奏折送到京师,其内容让朝廷上下都松了一口气。

因瘟疫横行,建奴损失惨重,自行退兵,大凌河城中的将士同样死了不少,为免瘟疫继续扩散,孙承宗令祖大寿率军继续留守大凌河,其后该如何处置,这个问题,总督大人抛给了朝廷。

其后明廷为此事争论了很长时间,有建议继续增兵大凌河,扩建武备,以御强敌的,也有就此认为建奴已衰,应该宜将剩勇追穷寇,派兵直捣黄龙的。

就在双方互不服气,争执不下的时候,一个新的声音出现了。

这个新的声音最早是从一个小小言官的折子上开始的。

这个言官姓甚名谁不重要,有


状态提示:第637章 战后 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