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绝境中的第三帝国>第一百七十五章 谜底

德军南方集团军群迟迟没有给第30师调去援兵,并不是因为没有及时看出波军的战术目标,也不是由于无兵可调。真正的原因在于,那位被贝朗特嘲笑的德国总参谋长曼施坦因,从头到尾,就没有半点顺着波军作战意图行动的意思。

喜欢剑走偏锋的曼施坦因,早在最开始的时候,就抓住了这场遭遇战的要害!

交战双方都知道,波兰军队这是拿出了压箱底的武力,力图赶在他们一败涂地之前,通过这次不顾一切的大规模反击扳回主动权。按照正常的军事思维,当处于劣势的波兰军队集中力量试图在局部打击德军的薄弱环节时,整体实力占优势的德军最稳妥的做法就是同样在波军周边集结兵力,重新压制对方。这样虽然会延缓前线的攻势进度,但却也能十有**稳操胜券。

可德军偏偏不能这么做!

因为曼施坦因清楚,一旦德军按照常规程序与波军交战的话,那么,这场波兰战役所耗费的时间将会大大增加。这并不符合《白色方案》中速战速决的战略主旨!

波兰军队之所以会撤掉一些其他地区的防守兵力,集中起来发动这种垂死挣扎式的反击,其目的就是要拖延德军进攻他们首都的速度,像一颗钉子一样,把德军的兵力牢牢牵制在他们反攻的方向上。

一个集团军的兵力,加上十个新组建的“炮灰师”,总计超过25万兵力。虽然要想凭此完全击败德军扭转局面,可能性非常小。但要是用来吸引德军的兵力,德军无法集中精力拿下华沙,简直是绰绰有余!

曼施坦因这位《白色方案》的制定参与者很清楚,一旦战事发展到那种局面,德军闪击波兰的计划就算是彻底落空了。即便德军回过头来吃掉了眼前的波兰反击部队,也再无可能达成原定速战速决的战略目标。

于是,曼施坦因大胆的选择了另一种选项,一种兵行险道的选择!

即便第八集团军第30师所在的防线发生了局部危机,甚至是很严重的危机,但是这对于作战全局来说并不会产生大的阻碍。罗兹市原本就是德军不战而得,顺手“捡来”的一座空城,在德军大的战略方向上并没有任何战略意义。现在即便让波军抢回去了,也没有影响到德军下一步的行动。

相反,波军倾尽全力的这次反击,反倒为南方集团军群提供了一个取得重大胜利的机会。

在集合德军自普鲁士时期以来的全部智慧结晶的总参谋部待了这么多年,曼施坦因又哪里会看不出波军这场战术反击的路线,无非就是一路往维斯瓦河方向上靠拢,好在之后沿维斯瓦河迎战德军可能派出的援军罢了。

不过波兰最高统帅部没有想到的是,曼施坦因在与龙德施泰德这位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商议过后,直接提出了一份在当时看来,是德军有史以来发起的最大的一次合围作战。

曼施坦因认为,既然波军试图往南方集团军群的腹地里钻,那南方集团军群也正好可以反过来布置一个口袋,把波兰最高统帅部好不容易集结的这支庞大兵力,一口气给包围进德军的合围圈内。

虽然这份计划看起来比较冒险,但曼施坦因认为,具体实施起来却是有着三点好处的:

第一,波军为了尽快打通罗兹市,已经把他们的全部反击部队收敛集中在了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这就是变相的替德军缩小了需要铺开的包围圈范围。

第二,波军深入南方集团军群腹地,又把主力以及炮兵都拉上了前沿,那么在其末端部署的后卫力量一定不会太强。南方集团军群可以利于原本被第30师要求用来稳固防线的装甲部队,一举击溃波军薄弱的后卫部队,从而封上包围圈的口子。

第三,波军一路反向进攻,打的越深入,他们在南方集团军群的重围中陷的就越深,南方集团军群甚至不需要为了包围波军而对其两翼发起突击,因为他们已经闯进了德军腹地,两翼稍远的位置上都有德军部队。这样一来,包围起来几乎毫无压力。

在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认真分析完曼施坦因的方案后,富有经验的龙德施泰德司令只下达一句简短的命令:“就照着这样打!”。

而此时此刻,提出这项借机包围方案的曼施坦因,已经在南方集团军群的指挥部内迎来了包括龙德施泰德在内,一帮老资历将军们的由衷称赞。

看着作战示意地图上,代表德军各部的红色箭头已经从四面八方围向了代表波军反击部队的那支巨大蓝色箭头,龙德施泰德突然笑起了来:“这会波兰人可算是倒大霉了,一个精锐集团军外加十个本应该部署在华沙的驻防师,如今居然因为一个自作聪明的反击计划,全部送到了我们南方集团军群嘴边。这简直就是上帝非要让我们立功,才故意送来的礼物!”

听到龙德施泰德的笑声,曼施坦因也带着几名参谋围到墙边的作战示意图旁,自信的笑道:“是啊,波兰几十万主力这一回就是插上翅膀也飞不出我们的包围圈了。说起来,这还是他们自己拼了命想要撞进来的。”

插翅难逃这个成语,原本是莱因哈特经常提起的。不过在曼施坦因听完以后,他也觉得这个比喻用在战争中非常有趣,所以就照搬照抄的学了下来。

“插上翅膀也飞不出去?这个比喻倒是很有意思。”因为是第一次到这个东方对包围战的比喻,打了一辈子仗的龙德施泰德也感到几分新奇。不过仔


状态提示:第一百七十五章 谜底--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