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绝境中的第三帝国>第九十四章 马德里前沿

1936年9月13日,西班牙第二政府因为弗朗西斯科的南下计划而产生了巨大分歧。大量政府要员反对调离首都防御部队,为此,弗朗西斯科力排众议,强行推动了南下部队的进军行动。

而作为妥协,弗朗西斯科默认了西班牙共和政府的迁移计划。根据这份计划,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将把首都从马德里迁移到东南方向的巴伦西亚。这样一来,即便马德里失守,被弗朗西斯科带走的南下部队,也可以比占领马德里的敌军更快回援处在马德里东南的巴利比亚。

对于这种小聪明,弗朗西斯科是嗤之以鼻的。如果马德里都失守了,那即便他能把南下部队带回巴伦比亚,也无力回天。相反,如果共和国政府可以留在马德里,就能激励马德里的20万人民警卫队,以高昂的斗志抵抗。

果然,在得知弗朗西斯科带主力南下,共和国政府迁都巴伦比亚的消息后。驻守在马德里的人民警卫队官兵,士气立即大幅下降。他们本来只是由一群爱国人士临时组建的民兵,靠着一腔爱国热情才坚持到现在。结果,他们拼死保卫的政府却在最关键的时刻抛弃了他们!

这是赤裸裸的背叛!每一名人民警卫队的战士,都从心里唾弃那些贪生怕死的政府官员。到了这种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政府官员们想的不是怎么身先士卒,而是如何保全自己的安危。

为了和国民军争夺政权,共和政府挥霍了西班牙历届领导者殚精竭虑存下的500万吨黄金。那是整个西班牙的百年积蓄,是西班牙未来崛起的基石,却被共和派那群蠢货,轻易的拿去换回了一堆德国淘汰的破烂货!

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这群只知道争夺政权的人,却在大家都全力以赴的时候贪生怕死,远远躲到了后方。比起共和军上层的小聪明,别人弗朗哥的国民军高层可是一心一意的专注于打仗。

这样领导下的共和军能赢,那才真有鬼了!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历史上的柏林会战,希特勒可以集结百万大军;希特勒又为什么没有在最后躲往兵力较为充裕的奥地利,或者飞去易守难攻保留20万陆军的挪威。

这一切,都是为了稳住士气,维护军心。没错,如果历史上的希特勒选择离开柏林,从军事上讲,的确还有一战的本钱。但是,从政治上讲,连首都都可以轻易放弃的政府,就彻底失去获胜的希望了。

可惜,现在的西班牙政府,没有人看到这一点。或者说,有人看到了,但却选择视而不见。

但不管怎么说,弗朗西斯科的南下部队还是出发了。弗朗西斯科以3万共和国正规军正面强攻,5万人民警卫队跟进突击,在短短的3天内就将措手不及的弗朗哥国民军主力击退。

弗朗西斯科的战略目标很明确:只要击败弗朗哥的十万国民军,那些依附在国民军身旁的罗马尼亚志愿军,葡萄牙志愿军,爱尔兰志愿军,摩洛哥外籍军团等等,统统都会土崩瓦解、失去战斗力。这样一来,共和国的南线就能得到一段较长时间的安全。而共和军也能趁机调回分散在南线的部队,加强北线和中路的力量。

如果中路的德西联合兵团在进攻马德里的时候撞个头破血流,那共和军甚至有机会翻盘!

可惜,在政府迁都巴伦比亚的打击下,弗朗西斯科也不确定马德里的人民警卫队能不能撑住。他现在能做的,也只能是尽快击溃弗朗哥的南线国民军,及时回师。

..........

“特伦布他们在搞什么?”一名抽着烟的共和军上尉正懒洋洋的询问声旁的哨兵道:“虽然对面的德国人不怎么可能会打过来,不过作为巡逻队的队长,特伦布也不该这么悠闲。”

这名上尉被要求负者周围1000名人民警卫队的指挥任务,是这个前沿阵地唯一的一名正规军军官。开始的时候,上尉还非常紧张负责,安排制定了10人一队的双队巡逻模式。

可是,随着对面德西联合兵团长期以来的隐忍,上尉也渐渐有了松懈的心理。自从与他们一起到来的意大利远征军团展开首次进攻开始,一直等到现在。隆美尔仿佛没有从来发现马德里的战机一般,默默无闻的带着10万联军守在之前就存在的国民军防线内。

共和军的将领们不止一次判断隆美尔会出手,但所有猜测都无一例外的落空。渐渐的,德西联合兵团的隆美尔司令是个废物的传言被传开。各大军营中纷纷流传出关于隆美尔的小道消息,一个年轻、没有胆量、没有经验、靠关系上位的德国将军形象,留在了共和军官兵的心中。

作为西班牙共和军的一员,负责众多前沿阵地之一的这名上尉也不例外。伴随着他的松懈,巡逻队也由当初的双队不间断巡逻,改为现在的单队分批次巡逻。

许多和上尉关系好的巡逻队长,甚至时不时的溜掉巡逻任务,导致无人巡逻的状况频频出现。

此刻,负责巡逻的特伦布虽然迟迟未归,但作为第二队的接替巡逻人员还更本没有到。而上尉看似责备特伦布的话语,也没有半点严厉语气。

“嗨,上尉!我回来了。”远处,巡逻了过长时间的特伦布终于挥着手回来了。如果有人仔细看的话,其实不难发现特伦布此刻的人民警卫队制服上,是沾着少量灰尘的。

“特伦布,你小子在搞什么!我亲自来找你喝酒,你倒显得尽职尽责,认真的巡逻去了。这么爱巡逻,以后


状态提示:第九十四章 马德里前沿--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