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金融危机已经落下帷幕,但香江人还来不及高兴,一场与他们更加切身相关、也更巨大的风暴已经席卷而来。
楼市真的崩盘了。
楼市的崩盘和股市不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一定的次序性和时间性。
很多人都说,当买菜大妈都开始买房的时候,就是崩盘的信号了。
其实这完全是马后炮,从这点上根本看不出楼市是否会崩盘。
地产是非常复杂的产业,是否会崩盘取决于很多因素,但纵观百年以来的地产市场,在崩盘前至少都有两个信号:金融高杠杆和单位成本超过居民可承受最大值。
是的,这里不提复杂的经济逻辑和崩盘的根本原因,只说浅显的信号,当出现什么信号时,就意味着快崩了。
无论是1926年的弗罗里达大崩盘,还是1991年东瀛泡沫破灭,更或是目前的香江及日后的美国,在崩盘前,都符合这两点特性。
先说高杠杆,房地产行业的金融属性远大于其实体属性,所谓金融高杠杆,一方面是指地产商融资的金融杠杆,另一方面是指购房者买房所使用的金融杠杆。
无论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地产商开发的楼盘,大多使用的都不是自己的钱,而是银行、金融机构、投资理财产品的钱。
但纵使如此,每个地产商的杠杆率也都是不同的。自有资金实力强、财务稳健、比较谨慎的公司可能只有百分之三四十的负债率,而那些步子迈得比较大,狂飙突进的公司,其借来的钱可能数十倍于自有资金。
购房者的高杠杆就更好理解了,我们熟悉的按揭或者公积金贷款,都属于金融杠杆的一部分。
如果购房者的首付能在三成或以上,其余按揭的方式来购房,其实并不算是高杠杆。
怕就怕“二按”。
“二按”,顾名思义,就是二次按揭,比如一次按揭首付两成,但经过二次按揭,可能只用百分之五的首付就能买下一套房子。
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五呢?当然都是银行出了。相当于找几个不同的银行,借出了百分之九十五的钱来购买一套房子,杠杆率达到1900。
如果再算上利息,呵呵,只怕3000都打不住。
所谓杠杆,通俗来说,就是借钱。
而借钱,是要付利息的。
对地产商来说,利率在12-15左右的借款,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融资成本。很多地产商甚至会以25以上的利率进行融资,融资杠杆更是高达1000-2000,可想而知,如果一旦成交量萎缩,最先倒闭的就是这些地产商。
而对于购房者来说,虽然按揭利率较低,但他们毕竟只支付了5的首付。如果房价维持上涨态势还好,但要是房价开始下跌,哪怕只是跌掉5,他们都会变成负资产者。银行会立刻要求其补足抵押资金,否则便会收房拍卖。
高杠杆,不止意味着高风险,更意味着一旦崩盘,危害会以杠杆的倍数扩大,造成更加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原理都是互通的,这也是为什么ltcm仅仅只损失了四十亿美元,美联储便如临大敌,甚至亲自出手救助的原因。
如果只是高杠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崩盘,毕竟在楼市的成长阶段,杠杆率也同样很高。但如果楼面单位价格同时超过了居民可承受能力,情况就非常危险了。
东瀛泡沫危机破灭前,整个东京的房屋总价值超过美国土地的总和,也就是说,卖掉东京,可以买下整个美国,这显然是不正常的,也超出了东京乃至整个东瀛的购买能力极限。
所谓购买能力的极限,在按揭的情况下,也可以理解为还款能力的极限。
拿香江来举例子,现在香江家庭收入中位数约一万八千港币左右。假如香江房价是三万港币一平米,首付两成的情况下,买一套50平米左右的公寓,需要掏出三十万港币的首付,剩下120万港币贷款20年,按现在2.5的按揭利率,每月大约需要还款5000港币左右。
这么看起来,至少在三万一平这个价格上,香江人还能承受得起,虽然生活质量受到一些影响,但至少负担这笔贷款,问题还不算太大。
但如果房价到了五万一平呢?
除了首付变成五十万,每月的还款额一下子就涨到了一万一千港币!占家庭收入的61!只剩下七千块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在香江,就太不容易了。如果再有一些小病小灾,可能某一个月的流动性就会出现问题了。
如果到了八万一平呢?首付八十万可能就会榨干整个家庭几十年的积蓄,贷款的三百二十万每月还款额就会高达一万八千港币!
到了这个程度,一般老百姓家庭每个月不吃不喝,才能还上这笔贷款。
而现在,香江楼市部分地区超过两万一尺,相当于每平米十九万!而这些地区,还不是什么非常好的地段,很多都是以前的烂泥塘,根本没有什么投资价值。
这样一来,虽然还有一小部分笃信房价会继续上涨的买主继续买房,但大多数人想买也买不起了,于是成交量就会下跌。
所有商品都是如此,如果成交量保持增长态势,即使价格一路上涨,短时间内风险也不是很大。但如果成交量开始下降,这时就一定要提起注意了。
而在去年11月,香江新建房屋成交量和二手房成交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同比下跌百分之二十三。
看似只是下降了百分之二十,但对楼市的压力来说,可不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