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仙侠修真>九冥神经>第二章:八大菜系(二)

广府菜集南海、番禺、、顺德、中山等地方风味的特色,它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清淡,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浓郁。广府菜的代表性菜肴有;龙虎斗、白灼虾、烤乳猪、香芋扣肉、、、狗肉煲、等。广府菜最大的特点为花款多、味道鲜。广州一直流传一句俗语:背脊朝天,人皆可食。的《广东新语》载:“天下所有食货,粤东几尽有之,粤东所有之食货,天下未必尽也。”,反映出它的烹调食材几乎包括所有动物,涵盖范围很广。除了猪肉、牛肉、鱼和鸡外,还包括蛇、狸、狗、猫、猴、鼠、蜗牛、昆虫、蠕虫、、龙蝨、蜈蚣、田鼠、鸡脚、鸭舌、牛鞭和牛杂。著名菜式有五蛇羮、及、、。粤菜虽然有不计其数的烹调方法,但是蒸、煎、炸是餐馆里最普遍的烹调方法,因为这种方式费时短,符合带出鲜味的烹调哲学。

广府菜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其丰富的选材、独特的烹饪技艺在我国饮食文化中独树一帜,是广府地方风物的一面镜子。

广府菜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时期,栖居于珠三角一带的南越人以采集螺、蚌、蚬、牡蛎等水产品为生,善鱼业。据《周礼》载,他们“煮蟹当粮“,而且有“生食之“的习惯。战国时成书的《山海经》有南越人吃蛇的记载。至西汉人刘安编著的《淮南子》,便有“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的记述。可见最具广府菜风味的“蛇馔“在南粤出现至少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秦始皇之后,中原与岭南的文化、经济交往渐多。到了汉代,赵佗归汉,汉越交往越加频繁,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原的烹调技术也随着的传入而进来。在广州发掘的几座汉墓中,有多种烹饪过的食物,其中在禾花雀的残骨中,夹存着黄土和木炭,表明当时的禾花雀是用黄土裹着置于炭中烘熟的,这种制法,周代叫“炮“。可见在这个时候,中原的烹调法已经进入广府人的饮食实践。

南宋战乱时期,大批中原士族南下,北方的烹调技术更是随之大量流入南方。南逃的皇室把中土的饮食习俗一路带到广东,使广府菜系至今尚保留了许多古代正统的食法。而南宋人惊叹的岭南人“不问鸟兽虫蛇,无不食之“的与习惯正食的北味烹调技术相结合,就转变为南方特有的菜肴。至此,广府菜作为一个菜系已初具雏形,“南烹“之名见于典籍。

到了晚清,广州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经济重镇,顺德的商贸也空前发达,更加速了南北风味大交流。京都风味、姑苏风味、扬州炒卖和广东其它地方风味特色与广府菜互相影响和渗透促进,广府烹饪大师们不断吸收、积累各种烹调技术,并根据本地环境、民俗、口味、嗜好加以改良创造,使广府菜得以迅猛发展,在闽、台、琼、桂均占有主要阵地。《》记载:“肴馔之有特色者,如京师、山东、四川、广东……。“广府菜其时已成为我国四大菜系之一。

广东地处,濒临南海,省内有密布的内河网络,可供食用的动植物繁多。广东人尤其有喜爱杂食的癖好,外地人对“鸟鼠蛇虫“皆闻“食“而色变,广州菜却奉为“佳肴“。

广东俗语说:“宁食天上四两,不食地上半斤“。可知粤人对飞禽之崇尚。所以,鹧鸪、乳鸽等无不列入菜谱之中。禾花雀,骨脆肉软肥美,更是广府菜中令人欲一啖为快的秋季时令名菜。

在广州发掘的几座汉墓中,出土有芋、姜、黄瓜、甜瓜、木瓜、桃、梅、桔子、荔子等蔬菜水果;畜禽有猪、牛、羊、鸡、鸭、鹅;还有泥蚶、青蚶以及禾花雀等。可见在汉时广东人的食物源就非常丰富。自汉代以后,广东又先后从国外引进了茉莉花、海枣、芒果、菠萝蜜、番石榴、番荔枝、花生、玉米、番薯等许多农作物,更丰富了广府菜的选材。

据明末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载:“天下所有食货,粤东几尽有之,粤东所有之食货,天下未必尽也。“丰富的原材料使广东烹饪能做到“飞潜动植皆可口,蛇虫鼠鳖任烹调“。

鼠肉是顺德的民间美食。《顺德县志》云:“鼠脯,顺德县佳品也……大者为脯,以待客。筵中无此,不为敬礼。“这里说鼠脯为筵席必须,可能有些夸张,但起码可以说明,鼠脯在广府菜中不仅可以入馔,而且可登大雅之堂。

禾虫也是顺德这个桑蚕鱼米之乡的菜馔原料。蚕蛹、禾虫炒香后都是佐酒佳品;将禾虫配以岭南特产果皮炖熟,还是味道香浓且富高蛋白的营养食品。

炒田螺是十足的广府风味。将田螺洗净,调上紫苏、蒜头、豆豉等烹之,螺肉质地嫩滑,味道鲜美。近年来,广式豉汁炒田螺颇有传遍全国之势。烹狗,在我国东南方的大部分地区都很普遍,而在广府菜里的“开煲狗肉“最是脍炙人口。秋风萧瑟或北风凛烈之时,粤人喜欢用禾草将宰好的狗烧至金黄(使狗肉有禾草香味),然后将狗斩件,用香料、味料爆透,加以汤味及陈皮、老姜,再用瓦煲慢慢煲至绵软。正是:“狗肉滚三滚,神仙企唔稳{站不稳}。“

广府菜的烹饪,最讲究一个“鲜”字。为此,广府菜首先要求以最新鲜的材料入馔,动物一定要选鲜活的。其次是烹制时特别讲究火候,不能生也不能过熟,要恰到好处,这样的食物才又鲜又嫩。另外在烹饪


状态提示:第二章:八大菜系(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