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说了这么多,张强就是要在郑成功留下的宝岛上进行深度开发,要知道后世这里可是一个经济相当繁荣的地方,尤其是蔗糖和稻谷,蔗糖不用说,暴利行业,同盐一样,都是大清的赋税来源之一,稻谷却能用来填补东南沿海的耕地不足,河网众多,产出的粮食不足以养活东南沿海的人口,还需要从宝岛和越南进口,南方人又吃不惯北方人的麦子,因此稻谷一些东西都需要从别的国家进口。
派出了三十处派遣队,只安置了七处,其他各处不是山高,就是林密,要不是有大山大河挡路,只能在可以利用的地带边缘三十里之内安营扎寨,一步步向目的地修筑道路,开山搭桥,当然也有几支队伍是因为深入山林,迷失了道路,最后被瘴气,沼泽吞没了。
六千人三十队,每队不过二百人,出现如此情况,只能加大人力投入,朱大有调集了附近的民兵队伍来增援这里,每只队伍两百民兵,三十名守备连士兵,两百名俘虏,五百名苦役,组成一队人马,强行通过这些地区,到达了可居住,可利用之地的边缘三十里处安营扎寨,开始工作。
这样的地段有五处,另外的十七处也增加人手,增加了苦役和转化俘虏,让他们监督苦役干活,加快进度,争取到达第一处目的地,开辟道路,修造营寨,然后在附近开荒拓地。
至于更深的地方,得等来年了,来年派遣更多的派遣队深入到更深的地方去,这次深入六十里地,然后从六十里地处往回开路。
百万俘虏和苦役,百万迁移百姓,一万民兵,六千守备营士兵,三万多野战旅士兵,六千水师士兵和水手,到后年,宝岛上按照张强的预计,起码能达到两百二三十万人口。
初期不过三十万百姓和十几万俘虏和苦役,这是第一阶段的开发人口,第二年就会增加到百万人口,第三年增加到两百二三十万人口,到时候,有着宝中府做底子,向两边延伸辐射,再开放同泰西人的海上贸易港口,五个修建好的港口一统开放,至少能让华夏军的海上贸易恢复到原先没有开战之前的百分之五十的贸易额度,起码达到海贸收入五千万华夏元。
这样的话开发宝岛的资金和华夏军的军费开支就又着落了。
这样从农业上,领地村庄和城镇收取的赋税就能用于百姓,商税能用于发展商业和支持新占领地盘的建设,其他一些税收用于官员和中枢的行政开支,同时能给需要的贫穷的地方拨付一些款项用于一些特殊开支,比如新的工厂建设,新的水利维修,用于接济百姓。
华夏是一个农业之国,因此张强还不能免除农民的赋税,徭役等一些后世人痛恨的税收,如今收这些税属于天经地义的,只不过收的不多而已,比起大明,大清,华夏军收的税收是定额的,而且只收三成,其余七成由百姓自己处置,民情部监管,防止一些商人作恶。
实际上,华夏军现在所拥有的金银等财产已经不少了,如果放到了大清或者大明,南明等地,也许他们五十年都用不完,据最新统计,通过贸易,战争等方式收缴的敌人或者外人的金银等财物达到了十亿之巨,这也就是说为什么这几年断绝了贸易,只同大清走私,南明国贸易,或者其他远处的地方贸易,一点少的可怜的海上贸易,华夏军依然没有出现资金短缺的窘境,因为华夏军拥有如此之多的金银,可以超发华夏元,发多少都没有说能挤兑成功的。
华夏军控制了南方的盐,茶叶,生丝,绸缎,布匹,铁器等生意,其他地方原先就需要东南供应,如今东南为华夏军所有,他们即便是通过走私也只能使用华夏军的物产,其他地方即便有一些大才的商人想出其他办法弄到了一些这些商品,也无法占领更大的市场,只能在他们本地成为一方富豪,影响不到华夏军的收入。
如今华夏军占领了宝岛,赶走了郑成功,郑成功留下的蔗糖生意,以及稻谷粮米生意都为华夏军所有,同时还有海上的渔获生意,也许郑成功做不成这项生意,华夏军有张强这个后世的人,稍微说一下,工商部就知道怎么弄了,硝石,冰块冷冻,然后运往东南内地,内地的人也能吃上海鱼了,这又是一项暴利生意。
而且有了宝岛,华夏军开发了另外一个商路,从华夏军的地盘上往宝岛运送一些商品,瓷器,茶叶,生丝,绸缎,盐,烟叶等,然后从宝岛运走深山林木做家具还是盖房子都行。
华夏军内部市场的生意也相当红火,商税收入完全不下以前的海贸收入,成为华夏军财政收入的又一个大头。
宝岛,当然离不开旅游行业了,张强下令把荷兰人,西班牙人,海盗颜思城,以及郑成功住过的房子,城堡,营寨拿出来专门找人修葺,然后让大陆上华夏军地盘上的科举士子们都去参观,回来写一些感想和时政文章,发布到华夏军开辟的邸报上,引起很多已经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富有起来的土财主们去度假和旅游。
可以说后世看过无数穿越的张强把一些赚钱的点子随便抖出一些来都能为华夏军赚取不少税收。
宝岛还有一个利用的地方就是派遣一些精锐士兵深入山林,学习山林作战,以为下一步去南洋或者东南亚作战打下基础,在高山上,一些隐藏的高山族宝岛人,还保留着吃人的习惯,郑成功兵力和人力有限,不能把他们全部找出来带走,因此这些人的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