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穿越重生>我要做门阀>第一千两百七十节 一言定国策

永始八年正月初一,天刚蒙蒙亮。未央宫宣室殿前,挤满了来自天下郡国与藩国的大臣、使臣、国王。  七年前,毁于大火的未央宫,如今早已经被修复。  宣室殿和宣室殿前的一切,也都被彻底改变。  宣室殿前,更是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广场,广场四周,高墙帷幄。  持着重戟的羽林卫,林立于广场周围。  张越穿着黑色的朝服,戴着冠琉,率领着他的执政团队,走到宣室殿前的凭栏前,从高处俯视着那密密麻麻的帝国臣僚们。  每一个人都从内心深处生出无比骄傲与自豪的情绪。  “可惜,韩文忠王不在了……”太子太傅、车骑将军上官桀感叹着。  “是啊……”桑弘羊也感慨着、追怀着那位已故的同僚。  其他人则低下头去,心里面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但脸上的神色,已经表明了这些人心中的忧虑。  那位在去年夏天去世的少府卿,被追封为韩王的帝国执政官薨后,其留下来的庞大的家族立刻分崩离析。  长子公孙畅继承了襄武候的爵位以及韩王的荣誉优待。  但其家产,却被剩下的儿女瓜分。  于是,尽管这位执政官去世不过半年,但其曾经的影响力,却已经迅速消退。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新的执政大臣势力的崛起——兴安候丁缓与他的墨家派系。  如今,墨家早已经在当朝丞相的支持下,光明正大的出现在世人眼前。  太学中就有墨者光明正大的授课,长安城里更是有好几个墨家私苑,招录着门徒弟子。  当然,今天的墨家和儒家一样,早已经面目全非。  孔子和墨翟若复生过来,恐怕会论起自己手里的棍子,就要将这些欺师灭祖的不孝子孙一个个打死!  今日的墨家,早已经抛弃了兼爱非攻的道路。  甚至连三表法也抛弃的差不多了。  他们已经变成了和儒家一样的统治集团成员,而且是比儒家代表的地主阶级还可怕的资产阶级工坊主们的代言人。  如今,这些人虽然还稚嫩、弱小。  但也早非当年能被人随手捏死可比了。  他们掌握着包括环新丰工坊园、环长安制造区以及少府、大司农控制的各类国营重工业加工工厂、矿山、冶炼厂等涉及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  其中就包括了关键性的大型水利锻造工厂、火药生产工坊,并掌握着火枪与火炮这等军国利器的生产、设计、铸造。  这些人还和汉室的军事贵族集团,有着紧密的联系。  从永始元年迄今,汉家对外的许多战争中,都有着这些如今已经被资本侵蚀,与商贾同流的墨家贵族们的影子——战争,是工坊的资本与墨家的技术狂们最喜欢的事情。  因为那意味着大量的订单,数之不尽的资金扶持。  当丁缓成为汉家的执政大臣,正式掌握了少府,并获得了制定工坊技术标准的权力后。  墨家的复兴,已是不可阻挡。  而背靠着墨家的支持,少府卿丁缓,毋庸置疑,成为了十二卿大夫中排序靠前的成员。  其地位,甚至高于好几个老牌执政大臣——没办法,有钱的是大爷!  而墨家恰恰很有钱!  丁缓的崛起,和公孙遗家族的衰落,形成了鲜明对比。  于是,剩下的众卿大夫,难免不会出现兔死狐悲的情绪。  如何确保自身家族,永葆今日的权势与富贵,更是成为每一个人关心的话题。  张越看着这些人,这些过去的小伙伴、当年与他一起夺取了国家权力的朋友们,他仔细观察着这些人的神态,嘴角微微翘起来。  对这些人的心理,大汉丞相,心如明镜。  想要永恒富贵,常葆子孙权势,这是人之常情。  只是……  却不合大汉丞相的心意。  “看来,这朝堂上的决策层,是该动一动了……”  十二卿大夫执政,从永始元年迄今,已经八年了。  八年间,这些人固然做出了成绩,交出了不错的答卷。  但长期盘踞于权力核心,也让这些人培育出来了大量的党羽,把持了无数资源。  现在,国家国势蒸蒸日上,自然一切问题都被遮掩了起来。  但未来呢?  百年后,两百年后呢?  何况,这些人在位置上呆的太久了,不利于张越本人的利益。  一念及此,[嘀嗒 ]张越便对众人道“诸公,有个事情,吾要与诸公通报一下……”  “丞相请说……”众人纷纷鞠躬。  “是这样的……”张越缓缓的道“吾与诸公,代天秉政,至于今年,已经八载了……”  “赖天之庇,百姓拥戴,多少取得了些微末之功……”  “只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诸公,吾等秉政八年……太久了……”  “是该给年轻人和后生一点机会……”  “公等以为呢?”  所有人听着,全部抬起头来,无比震惊的看着张越。  特别是桑弘羊、上官桀等人,因为他们自问自己这些年来,辅佐张越尽心尽力,可谓是鞠躬尽瘁了。  但现在,这位大权在握的丞相,却起了卸磨杀驴的念头?  这真的是让他们又惊又怕。  就是张安世、隽不疑这样的帝党,也是抗拒无比——他们确实拥护和支持在未来某一天,还政于天子。  但绝不是现在!  准确的说,帝党之中,拥护天子,其实也是一个口号。  就和现在外面的儒生们天天喊着‘民重君轻’,法家的刑狱官们在袖子上刺下‘法无贵贱,刑无等级’,墨家的墨者,将墨翟的三表法,铭刻在墨家学府前的石碑上一样。  都


状态提示:第一千两百七十节 一言定国策--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