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第六百三十七节 中国经济升级(1)

至少商人是不太希望中英两巨头之间爆发战争的,因为这两个国家一旦开战,其他所有国家都会受到影响。

所以报纸上连篇累牍的危言耸听,总是让德国商人德璀琳不屑一顾。

他是一个残疾退伍军人,在普法战争中一只手被弹片削掉之后,战争就离他远去了。

退伍后的他,跟人合伙开办了一座商行,来到中国开拓。

受制于狭小的市场空间,德国企业的国际化思想很普遍,这也跟历史有关,历史上长期四分五裂,德国商人习惯了对外贸易,汉萨同盟就是这样一个以国际贸易为目标的城市同盟。

像西门子这样的公司,刚刚成立不久,就积极谋求开拓国外产业,攫取的第一桶金,竟然是来自俄国的电报业务。

德璀琳也一样,他的商行刚刚成立,就谋求开拓海外业务。这年头,中国是世界上毫无争议的第一大市场。任何国家,任何公司,只要能大规模向中国出口商品,就能发财。

德璀琳也看上了这个市场,可是他在中国市场上几乎破产,因为这里的竞争也实在是太激烈了。

德璀琳最开始,希望能向中国出口德国的优势商品,煤炭。他是通过报纸读到中国持续扩大的钢铁产业的消息的,当时转炉炼钢法方兴未艾,炼钢就需要优质焦煤,而德国鲁尔区的煤炭,价格十分低廉,德璀琳觉得这是一个机会。

可德国有鲁尔,中国有山西啊,把鲁尔的煤炭万里迢迢运道中国,卖肯定是卖的出去,但得赔死。

德璀琳乘船来到中国,发现中国的煤炭价格虽然不比德国的低廉,甚至稍微昂贵,可如果算上高昂的运费之后,就完全没有利润可言了。在中国徘徊了几个月,他都没找到可以做的生意。

德国出口中国的优势商品,无外乎机械设备,最主要的是采矿设备和机床。可这些优势项目,早就被大商行垄断了,他这种私人小商行完全没有能力进入。

在中国考察了六个多月,光是差旅费,就让他的积蓄消耗殆尽,合伙人也打了退堂鼓,打电报来希望他放弃中国业务,一起转战美洲业务,墨西哥当时刚刚成为利奥波德亲王的领地,许多德国资本都涌入了墨西哥淘金。

德璀琳深思熟虑一番之后,还是认为中国市场大有可为。

跟合伙人的意见不一致,导致他不得不解散了商行,他一贫如洗,甚至连一张回国的船票都买不起,只能滞留在中国。

不过他不是普通人,他名叫古斯塔德璀琳,是一个容克贵族成员,他的家族从政,从商的很多。他很快就在德国大使馆找到了一份差事,作为一个负责处理德国侨民跟德国邮递业务的文书。这是一个简单枯燥的工作,受过良好教育的德璀琳完全能够胜任。

尽管争取到这个职位,不过是德璀琳的权宜之计,但他却从中找到了机会。

邮件是什么,邮件代表着信息。尽管电报已经很普及,中国欧洲公司垄断了中国到欧洲的电报业务,可写信的方式依然存在,而且信件比电报价格更加低廉,除了紧急公务和商务往来,一半的私人信件,都是通过邮递的方式。而这项业务,是作为一项公共服务,由德国外交使馆代办的。

可是领事馆因为经费问题,只负责代办信件往来,许多德国人希望能够邮递一些商品,则没有渠道。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场,也是最大的奢侈品和手工艺品生产国,中国富裕阶层支撑起了中国的奢侈品和手工艺品的生产,而且参与进来,中国富人的品位,帮助工匠不断的生产出最潮流的工艺品。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日趋流行,欧洲富裕阶层收藏中国工艺品的热情与日俱增。

在中国经商、学习和工作的德国侨民与日俱增,已经超过万人,这些人在中国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市场上挑花了眼,回国必带大量工艺品赠送友人,也帮一些朋友订购一些中国商品。其中最受欢迎的,是雕工鬼斧神工的象牙制品,奢侈华美的宝石饰品,而最普通的则是竹制品、草编织品等大宗平民饰品,深受德国小资的青睐。

可这些侨民回国的次数毕竟有限,因此托运变成了一项需求,可通过一些来华商船托运物品,经常有丢失或损坏的情况发生。

在代理信件邮递过程中,德璀琳接触了大量这样的客户,无数次询问是否可以邮递商品,于是在工作了一年之后,德璀琳积累了一点资金,再次开办了一个商行,决定从事邮购业务。

他很有心,工作的时候,他记下了那些经常询问是否可以邮寄商品的客户的联系地址,他的商行开办之后,迅速给这些客户写信,告诉他们自己的业务范围。

德璀琳通过租用商船的固定舱位,批量向德国邮递商品的方式,终于开始盈利。之后他开始在德国报纸上刊登广告,告诉德国消费者他们公司的业务,接受德国消费者直接订货。德璀琳洋行负责将这些客户的要求,跟中国工匠或者设计师联系,请他们帮忙设计,工匠打造之后,发回德国。这让德璀琳慢慢积累了一些高级消费者,这些消费者不会满足于一些草编或者竹雕等寻常摆件,他们需要的是能够提高自己身份地位的奢侈品。

这样的人群在德国越来越多,随着德国经济的发展,一个庞大的中产以上的富裕阶层慢慢诞生,这些人需要那些彰显身份的奢侈品。有什么比一个带有自己家族徽章,质地


状态提示:第六百三十七节 中国经济升级(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