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在长安作威作福的时候足有七十岁高龄了,他在离长安两百多里处建了一个小城叫“坞”,城墙建的跟长安一样高,囤积着够吃几十年的粮草,扬言要是大事不成以后就呆在这里养老。
他自己收集的金银珍宝都收在城里,这回也不说要分享给将士们了,可见董卓已经有些灰心丧气,只是权力之路有进无退,败就是家破人亡,小小的“坞”建的再牢固又有什么用呢,董卓死后,留在“坞”的宗族老弱全被屠杀,连董卓九十岁的老母也不放过,可见这政权更迭之间其实难分善恶的。
董卓在史书中更是背上累累骂名,毕竟汉朝的覆灭总要有恶人来负责啊,你董卓的乱政是事实,自然要担负骂名,史书记载董卓残忍、暴虐,甚至肥胖,说他死时身上的油脂都能点灯用,还亮了好几天,听上去更像是传奇故事。
民间的董卓形象,更是荒淫无道、穷凶极恶,而且肥的跟猪一样,难以想象他当年其实是一个纵马奔驰、左右开弓的勇士。
若是董卓当年一直留在西凉当他的地主,平日里结交豪杰,行侠仗义,想必将来也是一方英雄;若是董卓从军后志在征战四方,平定战乱,未尝不能成为张辽、徐晃那样的名将;或是后来他滞留凉州,不听王命,据地自保,成为一地诸侯也是没问题的;可董卓偏要入主京都,执掌朝政,虽然地位高了,但他哪有这样的本事呢。
美国人劳伦斯曾提出彼得原理:“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董卓的道路正是这样,他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游侠、将军、诸侯,却不能胜任掌控天下的地位,他的野心让他走上这条不能回头的绝路,虽然是巍巍峰顶,前路却是深渊。
当董卓终于被吕布刺杀的时候,他想必在后悔,或许在他长住“坞”,而不愿留住京城的时候,就早已后悔,可惜这时他已经不能回头。世人在这追名逐利的路上,若能时常停步自省,想必能免去董卓这样的悲剧。
当然,也有说是汉灵帝卖官鬻爵导致汉朝衰亡的,也有说是汉朝是毁在汉室宗亲的手上的,这便是著名的“废史立牧”。
一个可以运行405年的朝代,同时也是古代中国国家运行年限最长久的封建王朝,就是拥有极大的自我修复能力的汉朝。
在每次遇到问题和战乱的时候,每一位在位的皇帝都可以转危为安,然后继续国家命运。但任何事情与事件都有结束的时候。
汉朝因外戚与宦官各种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再加上汉灵帝骄奢淫逸,不理朝政,种种原因导致国力开始衰败,各地蠢蠢欲动,瞬间危机四伏。
于是184年发生黄巾起义,虽被汉灵帝投机取巧的平定了,但给汉朝非常严重的打击。
最后,汉朝的那么大的雄伟基业,据历史记载,是被一个汉室宗亲毁掉的。他是汉景帝第四子、鲁恭王刘余的后裔刘焉。
他依靠着宗室亲缘关系一直都在朝廷中当官,在汉灵帝在位期间,他也一直身处在朝政忘事混乱的境况之中,他细心留意到,在平定黄巾起义的时候,各地太守与刺史都被朝廷给予了军权,有的独揽地方军政,这无异于使朝廷成为了一个空壳。
于是乎在188年,他向汉灵帝觐见,提出建议,当时汉灵帝也对太守刺史等人的权利太大感到十分担忧,恰巧刘焉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于是就批准了。这个建议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废史立牧”。
这个政策的提出,很好的抑制了刺史与太守等人的权利,但他们的权利被压迫抑制,最终也没有回到朝廷中。反而物极必反的造成了更大的割据势力,州牧由此诞生。
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的各路诸侯,全部都是从州牧出生,其中有个别是有担任过州牧。当时的刺史与太守等人还能被朝廷所压迫所控制,但是州牧根本不惧怕也不听从朝廷的话。
随着慢慢州牧的发展,以至于其中一个州牧起身的诸侯曹操敢明目张胆的绑架汉献帝,并且一绑就是二十四年的时间,这就是古文中的一句“挟天子以令诸侯”。
总结以上,可以准确并且不夸大事实的讲,汉朝四百多年的根基与基业的毁于一旦,后来三国割据势力,三国鼎立的出现,都是由于刘焉“废史立牧”这四字所赐。
其实他提出这个建议,他自身也是受到好处的。他当时在益州有可称为天子的云气,于是他马上向朝廷上奏,朝廷准奏,从那以后他与他儿子在益州战战兢兢经营二十多年,顺利将益州变成了自己的天下。
益州可以说在当时是民殷国富,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之日益州都毫无影响。树大招风,刘备与诸葛亮可谓是当时的默契搭档,诸葛亮提出夺取益州的建议。
在212年刘璋与刘备有了仇恨,刘备集中兵力攻打益州,俩年后,刘璋被迫投降。刘备顺利在214年成为了新的益州牧主人。刘备七年后即221年在成都称帝,重整国号为“汉”,自立年号“章武”。其实益州的天子之气,就是刘备。
众说纷纭,东汉政权灭亡的开始,归根结底还是发生在十常侍之乱中,而十常侍之乱从头到尾都是士大夫操控的一场动乱,在这场动乱的罪魁祸首就是以袁绍为首的士大夫阶层。
要了解这个,就必须深度整个十常侍之乱的过程。
十常侍是汉灵帝的宠臣,与汉灵帝关系密切,汉灵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