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络游戏>大晋孤烟之山河破碎>第九章 公元311年 相死帝囚 4

刘曜大军攻下洛阳,生擒帝王,满载而归,自是威震四域。晋室的大崩盘还在发酵。在归途中,长安司马模的蒲坂关守将赵染投降刘曜。

蒲坂在河东郡的最西面,黄河东面,是防止前汉入关中的咽喉要道。守将赵染听得刘曜擒下了怀帝回平阳,被刘曜威势所震,急请黄河西岸冯翊郡出兵来助。长安的司马模应大哥东海王之命,早已派出两路援兵去洛阳,一时无兵援助蒲坂关。赵染见无援兵来,就干脆投降了归途中的刘曜。关中城门洞开!刘曜大喜,与太子刘粲商议后,由刘曜带怀帝和财宝返回平阳(临汾),而由刘粲带主力攻关中。

为何如此急迫?因刘渊在时,前汉的建国方针就是拿下关中,定都长安。匈奴前汉以陕西、山西两地的胡人为基础,对抗大晋。苦于潼关、蒲坂不好攻下,而未能得手。蒲坂关归附匈奴汉,意义深远。

谁知大晋帝相自乱,一切来得全不费力。

如今守将赵染送上雄关,前汉哪有不收之理。刘粲到了蒲坂关,以赵染为前锋,前汉二万骑军主力冲向长安。

赵染军是长安精锐作战部队,再加上匈奴铁骑压阵,只一个照面就打败司马模的惶惶之军。兵马还未到长安,司马模就早早派人去宣告投降。这是洛阳陷落的后遗症。刘粲到了长安把司马模杀死,暂留赵染守长安,高高兴兴回平阳了。

前汉皇帝刘聪听闻刘粲杀降,对儿子刘粲说:“杀降,神将不保佑你,恐你也要不得好死。”游牧社会的宗教观念很浓厚,现存最老的宗教萨满教就来自游牧社会。

刘聪骂过儿子,还是非常兴奋。刘聪封刘曜为中山王,镇守长安。

再说大晋京师被敌毁去,司空荀籓在豫州建立临时行台。代表朝廷行使政务。他手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就是怀帝的侄子司马邺。

而残晋影响力最大的是大将军苟晞。在怀帝被俘前,封苟晞为大将军,位高于司空、司徒等三公。苟晞在兖州蒙城建行台。尊怀帝另一侄司马端为皇太子。司马端封苟晞为太子太傅,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

石勒占据洛阳东面,没有参与攻击洛阳,正是为防苟晞救洛阳。洛阳城破后,南下至许昌,却听到苟晞在蒙城立了一个太子。大晋马上又要活了,还是在自己眼皮底下。多年出生入死,岂能功亏一篑?于是率众急攻蒙城。蒙城在许昌东南不到六百里,石勒五万大军不日即到。将小小蒙城团团包围。

苟晞贪心不足。只想再占兖州。却不曾想,今日的兖州再不是三年前他做刺史时的兖州。

前时东海王认为兖州重要,自己遥管兖州,将苟晞封到青、徐两州。苟晞刚到青州,就将青州王弥撵出老巢。此后二年王弥不敢回青州。却大闹兖、豫二州,在兖州毁城杀官吏,兖州早已没有大晋的基本力量。

苟晞还想在兖州靠自己的威名一呼百应,已是白日做梦。量苟晞是韩信、白起,结果也是虎落平阳。守蒙城不过两日,五千军士死伤大半。数次击败民军,威名天下的苟晞竟然出城投降。那位皇太子也做了俘虏。

晋书说苟晞到蒙城。玩物丧志,才有一败,以此来解释百战名将苟晞之败。可是苟晞到蒙城不过一月,哪来的时间玩物丧志,大失众望?苟晞的失败是战略失误,如今的兖州已经不是那个使他百战百胜的兖州。

投降之后的苟晞。心中自是瞧不起石勒。苟晞杀掉了公师藩、汲桑,这两人均是石勒的老首长。数次打败石勒,苟晞自是看不起靠数倍乌合之众围攻自己的石勒。时间一长,就想找时机叛逃,被石勒发现。杀于军中。

石勒做过被压迫的奴隶,认为世道黑暗,全是贪官所致。造反之后,捉住的太守以上官员必定杀掉。史书说其曾想放过王衍等大名士,恐怕是当了皇帝后,被做的掩饰吗,因为石勒见到王衍第一句话就是:乱天下者就是你们这些人。直到今年后,石勒攻击王浚前,他只放过了两个晋室高官。一个是邓攸,原因是他被张宾所敬佩;另一个就是苟晞。在那个天下大乱的时代,他还是看重苟晞的军事才华,但是苟晞不会被石勒所用。

王衍率十万军事东归被歼,引起大崩盘。不管是洛阳西面的刘聪本部,还是洛阳东面的王弥石勒联军,在这一时期都可以做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整个大晋处在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之下,就像镇守白布关的赵染。前汉并没有攻打他的意思,他的心理防线却先行崩溃。

要命,要命!刘聪前汉本部威震西方,王弥、石勒龙虎般盘踞中原,大晋江山风雨如晦,山河破碎,好似沉沦无底。

可是中原局势却突然迎来转机,好转了很多,因为王弥和石勒对掐了起来。原来大晋京师被灭,帝王被擒,王弥认为大晋已经不复存在。如今进入诸侯争霸的时代,而要做诸候,最重要的条件是要有一块根据地。王弥早就派大将曹嶷在老巢青州建立了一小块根据地,如今晋已亡国,他想回去了。

王弥招来部将徐邈、高粱,向他们说:“洛阳一战,我军所获甚多,俘虏和将士家属过多,物资无数,无法快行。我命你二人率两万精兵迅速返回青州,帮助曹嶷将青州全部占领。苟晞兄弟不在青州,你们攻下青州易如反掌,我到时还没攻占青州全境,唯你二人是问!”

王弥派一半兵力先行,帮助曹嶷扩大根据地,而自己则带着从洛阳掠得的


状态提示:第九章 公元311年 相死帝囚 4--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