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都市现代>品读历史—宋>第21章 人心

赵匡胤占领滁州后,按照以前的规矩,一方面向周世宗柴荣发送捷报,派人对缴获的战利品登记造册;另一方面命令士兵进行清剿活动。清剿即不论你是盗贼、商人、流浪汉、还是隐藏在城内的唐军士兵,只要被认定你是滁州里的不安定因素,那么你就要倒霉了,因为死神的铡刀在向你招手,其结果只有被斩头这一条道路可走。

这是古代的战争法则,无论是哪个朝代当政,都奉行了这一原则。对此各个朝代的将领们都心照不宣,对攻打下来的城池进行一系列的清剿。当然这还是比较文明的做法,有些暴戾点的的将领为了保证自己后方的稳定,直接选择屠城。

就这样一座小小的滁州城,草草算下来竟有五百多的“不安定因素”(实际具体人数更多),以当时的情景看来,这五百多人的生死已经注定。如果不出意外,这些人都得去地府走上一遭。可上天有好生之德,在人头被砍下去的刹那,有人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

这个人就是赵普,在他的眼中,这些人中或许会有反叛者,但更多的是无辜的百姓。那可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啊!

赵普自跟随赵匡胤后,第一件事就是阻止了杀戮。

看着被处决的名单,赵普找到赵匡胤并出言阻止,说出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南唐虽系敌国,百姓究属何辜?况明公素负大志,极思统一中原,奈何秦、越相视,自分畛域?王道不外行仁,还乞明公三思!

可以说赵普的话给赵匡胤开启了一扇通向光明的大门。在这话里,赵匡胤深刻意识到,五代之所以祸乱不断,其根源在于人心丧乱。因此欲安天下,先取人心,而人心之本,在于循天道,行仁义。

自登基以后,以仁治国成为了赵匡胤一生的行事准则。

赵普是个很认真的人,他将这些“犯人”一个个仔细的审问,有罪的论处,无辜的全部释放。公道自在人心,赵普的做法不仅赢得了滁州城百姓的拥护,更让赵匡胤悟到了人心可用的真谛。

在这个黑暗的时代,赵普用自己的行为向世人证明了这个时代不仅有杀戮,还有良知。从那以后,赵普成了赵匡胤身边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赵匡胤渐渐地将他看做自己的左膀右臂。

赵匡胤击垮了这两支增援的南唐军队,让周世宗柴荣更无后顾之忧的去攻打寿州城。

在后周士兵猛烈的攻势下,刘仁赡可谓是心力交瘁,苦不堪言。在这段时间虽然刘仁赡处于被动的局面,但他仍坚持了下来。他用顽强的意志抵抗住了后周倾国之军,把后周军队阻拦在了城下,完全无法前进一步。

在他顽强的斗志下,这座城池仍然未被攻陷。正所谓: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柴荣终于体会到了刘仁赡的厉害之处。对刘仁赡这人,柴荣是既敬佩又愤怒且无可奈何。

“多优秀的一员战将,可惜他并不属于我。”

柴荣此时的处境相当之尴尬,无论他指挥的如何出色,就是攻不下这座看似孱弱的城池。看着城上飘扬着的旗帜,柴荣心里只能干着急。这真是块难啃的骨头!

刘仁赡不愧是老狐狸,用兵持重,坚城固守,意在挫败后周军速胜之势。这些柴荣都心知肚明。

战场上形势风云变幻,一个微小的细节都有可能导致全军的溃败(对领军的将领来说,细节决定成败)。恰恰柴荣就是一个注重细节的人,在攻打寿州城这段时间也没闲着,他并没有将眼光放在这狭小的寿州城,更多的是放在了全局上。

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既然在刘仁赡同志身上占不到便宜,柴荣就把注意力放到了敌方援军的身上。

柴荣仔细分析了战场上的形势,既然攻不下来,索性就围而不攻。他料定南唐国主李璟绝不会白白看着寿州城丢失,一定会再次出手相救。要知道一旦寿州城陷落,那么各地的守将就会认定被围后朝廷不会出手相救,他们就会不战自溃,以致周围几十座城池也相继被攻陷,到时后果不堪设想。

南唐国主李璟一定不会坐视不理,必定会在再派援军前来,而他要做的就是挖好陷阱,静静等待。

在寿州城,柴荣和刘仁赡始终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在这平衡下,实则暗流汹涌。

柴荣悄悄抽掉了一部分军队,任命后周十二将之一的韩令坤去攻打扬州。赵弘殷(赵匡胤的父亲)负责荡平滁州周围地区的反抗势力。扬州与滁州接壤,是南唐向后周进军的跳板。若能拿下扬州,无论是从大局上还是士气上,都会对南唐造成沉重的打击。

韩令坤带着军队抢先一步出发,而赵弘殷则稍稍落后了一步,因为他要去看他的好儿子。

赵弘殷真为自己的儿子无比自豪。当听到涡口败敌、智取清流关、攻陷滁州这一道道的喜讯时,他在担心的同时更感到骄傲。是的,儿子长大了,他已经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少年变成了威风八面的将军,他的梦想也在慢慢实现。在赵匡胤的身上,赵弘殷看到了赵氏家族的未来。

在荡平滁州周围的残余势力后,赵弘殷带着几名随从去看望驻守在滁州城的赵匡胤。只不过由于赵弘殷年岁稍高,腿脚有些慢,到达滁州城后,已经是晚上。

报出来意后,守卫传达给镇守滁州的赵匡胤。可赵匡胤并没有欢喜的大开城门迎接自己的父亲,而是在踌躇一阵后拒绝了


状态提示:第21章 人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