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都市现代>脸红心跳>第44章
盘子或碗的过程中,执事的会根据所准备碗盘的数量以及客人所坐的总席数,而决定用不用在中途让端盘子的人往下撤碗盘。一般情况下,上过三个碗盘之后,端盘子的人会根据需要,把客人席上已吃光的碗盘撤下来,端回来给负责洗刷碗盘的人,以备循环再用。如果酒席很少,所准备的碗盘绰绰有余,则会等到客人吃完离去后再一齐撤下。

前面四个盘子在紧锣密鼓中很快上完。

下面会停上一二十分钟的时间,然后再上吃饭的碗。这意思是让宾客们既要吃好,还要喝好。这段空余时间是该向客人敬酒倒酒的时候。部分孝子会提上一瓶酒,挨桌给每个酒席上的客人敬酒。所谓的敬酒,也只是做做样子而已。孝子们拿酒瓶到了一个酒席前,会客气问用不用再给他们的碗里添点酒。一般情况下,坐席的客人会礼貌地拒绝。说不用麻烦了,碗里还有,瓶里也有,你忙你的,我们自己喝自己倒。敬酒的一听,就说吃好喝好,然后就向下一桌走去。有时一圈下来,一滴酒也没给客人倒。满满的一瓶酒,也只是打开了瓶盖,虚伪地礼让一番,就不见有客人接受敬酒。

但凡事都有例外,如果倒酒者是个好开玩笑的人,又碰上姑父、姐夫一类的人在某个桌上坐着,也会强迫这些人喝一些。

酒敬得差不多了,执事的会让端盘子的开始上吃饭的碗;负责发馒头的人也跟着到每个桌上发放馒头。这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吃饭。

在整个喝酒吃饭过程中,响器班的人会一直不停地吹奏乐曲。或是吹奏一段儿,唱戏的女子唱一段儿;一直到客人吃饭结束。反正是锣鼓喧天,喧嚣异常,热闹非凡。这段时间也是响器班展示实力卖弄风骚的关键时间段之一。吹大笛的会哇啦哇啦地卖力演奏相对高难度的曲调,让听者感叹这演奏者的不凡实力;唱戏的女子也会奉献出自己最擅长的戏曲或流行歌曲。有本事就在这大庭广众之下溜一圈,露一鼻子,好赢得观众的满堂喝彩。客人们都在忙于吃喝,也许顾不得响器班的人在表演些什么;但那些没事看热闹的人、孝子们、干杂事的帮忙者也都会忙里偷闲地跑过来看他们的表演。

等上了三四个碗之后,喊堂的会带着一些孝子到吃饭的酒席前致谢宾朋。开始行礼前,喊堂的手拿麦克风,大声说道:“各位亲朋好友,感谢你们来参加程老先生的逝世纪念活动!你们来后,吃得不好,喝得也不好,招待也欠周到。今孝子们特来向大家表示感谢与致歉,以期望各位宾朋不以为怪。”

客气话说过之后,看着孝子们已准备停当,各就各位,于是喊堂的又大声拉着长长的音调喊道:

“鞠躬——跪——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站——礼毕退位——”

做完这个插曲,喊堂的再把麦克风递回唱戏人的手里;她还继续演唱。

孝子们答礼的过程中,离得近的客人,有礼貌的则会停下手中筷子,注目孝子们行完礼后再接着吃饭。但也有满不在乎的客人,全不把孝子们的哪怕虚伪的致谢不当回事,照样埋头大快朵颐,吃饱好赶路。

等客人一吃完,响器班的人也收拾家伙准备打道回府。等执事的把两条烟和先前讲好的演出费用一并送给他们后,这些人就驾起座驾离去了。

客走主家安。谁都知道这个理儿。所以只要一吃完饭,匆匆和亲人打一声招呼都忙着急急离开;没人会没话找话聊。包括逝者的亲闺女也会和丈夫儿女抓紧告别离去。

客人都离去后,则开始坐第二茬酒席。这一次都是家族里那些孝子和他们的媳妇以及子女,还有那些打杂的,包括厨师们都在这一茬吃饭。这次搞服务的人则是在第一茬吃饭时特意安排先坐席吃饭的那些人。第二茬的饭菜标准与第一茬一模一样。吃过饭后那些坐席的女人会依据风俗把馒头掰开,将酒席上吃剩下的肉片夹起来,拿回家。——肉夹馍应该是因此而衍生的吧。以前生活条件差时,这样做的人多;现在富裕了,鲜有人再传承这个习惯。纵是有,也是年纪大些的妇女还乐于此道;年轻的媳妇都干净还矜持,谁还做这等扣扣索索的事情,那不是大折脸面嘛。

等吃饭的都走后,部分留下来帮忙的人会收拾归拢家伙;把吃饭剩下的菜按热凉合并在一起。这时二大伯家的两个儿媳妇,三大伯家那个儿媳妇,还有宫晓四人则抬着这些剩菜给家族中的每一家都送去一些。这也是老辈留下来的一个风俗。以前人们还稀罕这些东西,现在虽不再稀罕了,但还在做这个事情。她们无论到了哪一家,人家都会热情和气地说着客气话,高高兴兴地拿个盆子接过来一些。再说过事儿后会剩下很多的剩菜,你如不让大伙儿帮着给消化了,还真不行。总不能看着这些东西发馊发霉倒掉吧?

其实在发丧这一天,还有还多习俗笔者并没有一一道来。主要是这些习俗连笔者看了都感到莫名其妙,可有可无,不知道那些行为到底是想要表达什么,也是一头雾水。问一些老人为什么要那样做,他们也答不出所以然来,都说是老辈遗留下来的,照做就是了。至于目的和原因是何,谁也说不清。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也许早已和起初的本意大相径庭,或者背道而驰。但人们还机械地传承着,你只有用存在即合理来解释这些现象。所以笔者就没写那些无关痛痒的小事。

<

状态提示:第44章--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