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圆圆坐在王强身后,听到他们说起吴三桂,也提
起精神,留心的听着。
王强担心的说道:“哎呀,这吴三桂统兵有方,麾下几万精锐铁骑,很能打仗。再说山海关城墙坚固,又有火炮,恐怕你们攻打起来颇为不易,何不就准了他所请,给他个大将军的职衔,又有何妨呢?”
李岩不以为然的说道:“诶,话不能这么说。如今投降我军的明廷将领官吏甚多,我们的策略是赏爵不委官,如果这些降臣都想保留自己的势力,伸手向我朝要官做,那还得了,这个先例一开,后边就更难办了。再说,象我朝刘宗敏将军半生追随闯王,立下那么多的功劳,也才封了大将军,他吴三桂寸功未立,凭他降将的身份就想做大将军,岂不是痴心妄想!”
王强轻叹一声,说道:“看来这一战在所难免,你们就不担心这吴三桂狗急跳墙,降了满清吗?”
“哈哈哈哈!”李岩笑道:“不会,他吴三桂也是堂堂七尺汉子,与满清又作战多年,结怨甚深,他如果降了外族,做出此等qín_shòu不如之事,岂不背了千古的骂名,让世人耻笑吗?再说即便他肯降,他手下那么多的将士也不会答应,这条倒是可以尽管放心。”
王强也觉得此事不太可能,可历史偏偏就是这么发生的,他想到如果吴三桂不降清,那满清就不能轻而易举的挺进中原,说不定可以免了中原百姓的刀兵之苦;可是如果吴三桂降了满清,那圆圆自然会守约离开吴三桂,自己也就有了机会。他一时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希望吴三桂降清还是不希望他降清,脑子一下乱得想不成事情,只垂头长叹一声。
李岩见王强面色疲惫,神情恍惚,于是安排侍从带王强和陈圆圆下去休息。第二天天一亮,王强就同李岩辞别。李岩送了几匹战马给王强他们,王强知道陈圆圆不会骑马,所以推说自己不敢再骑马,要了一辆马车,自己和圆圆坐了,带着几名侍卫,继续北行。行出里许,只见身后的大顺军也已经整队往北京城里开进。
王强谴了一人折返向南去沿途追赶尚大勇他们,告诉他们自己的行踪,自己带着其他人化装成客商,向山海关进发,一路之上也没有再遇什么阻碍,他和陈圆圆坐在车里,王强猜测着吴三桂到底会不会降清,而陈圆圆则考虑着吴三桂是否真的弃了自己,二人想法不一,却一样的心情忐忑,没了心情谈诗论文,就这么沉默的走了一路。陈圆圆已经发现王强下颌的胡须,还以为是他化装沾上去的,也没有在意。
二天以后,一行人到了山海关外的永平镇,山海关那高大的城墙已是遥遥可见,王强对吴三桂的态度尚不摸底,觉得贸然进城去,风险太大,决定先派人到城中去打探,顺便将陈圆圆报平安的信给吴三桂送进去,看看吴三桂的态度再做打算。那陈圆圆也担心吴三桂是真的嫌弃自己,也有先试探一番的想法,两人自是一拍既合。他们几人在永平镇的一家旅店住了下来,第二天,王强差人进城去送信。
却说那吴三桂也算是个当世的枭雄。他早年勤奋练武,立志报国,跟随父亲在关外驻守锦州,同清军作战很是英勇,积累了丰富的领兵作战的经验。但是,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他开始认识到掌握实力的重要性,尤其是他父亲吴襄兵败被崇祯解了职务以后,他更是认定了只有掌握军队才能在这乱世之中稳如泰山,称王称霸,所以他将“实力决定一切”当作自己的信条,着力打造一支只听命于自己的军队,不管是在任关宁总兵期间还是后来当山海关总兵期间,他都刻苦练兵,并大力培植自己的亲信,几年下来,驻守山海关的五万多明军已经被他练成了精锐铁骑,成为明军中最具有战斗力的一支劲旅。不仅如此,他还私自在山海关设卡,以筹饷为名收商的银钱,这些钱他大都用来采购军备和作为拉拢亲信的赏银。
吴三桂将这支队伍当作自己看家的本钱,任谁也不能染指,当初锦州被围,洪承畴命他出兵援救,他就找借口不予理睬,致使锦州被困三个月后陷落,此番李自成进军北京,崇祯下旨让他进京勤王,他依旧按兵不动,他已经看清楚大明朝即将衰落,李自成将成为天下之主,他当即给李自成写了降表,他要以这支军队为砝码,同李自成谈条件。不成想,那李自成并不买他的帐,派来谈判的使臣带着一副胜利者的姿态,对他指手画脚,趾高气扬,丝毫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归降的条件也丝毫没有谈判的余地。其他条件倒也罢了,关键的一条就是他必须脱离这支部队,这条他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让他离开这支部队,这比要他的命还让他难受,他觉得自己失了兵权,回京去当那个空筒子的侯爷,那就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了。他本想,以自己的军事实力和辽东局面的特殊性,李自成不会傻到真的要和自己开战的地步,定然会对自己让步,所以他断然的拒绝了大顺朝的条件,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不想却很快召来了李自成的最后通牒。
接到最后通牒,吴三桂还真的有些慌了神,因为他内心里只不过想把自己卖的价格高点儿,并没有想同李自成敌对的意思。以现在的形势,大明已灭,自己已经成了没有主的草头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