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日月永在>第二百九十五章:育才
神或者乱瞄的,都专心致志的看向讲台上的教师,或是闷头于书籍之上。

这个年代,一个学习的机会贵重如登天的阶梯,所以这群孩子格外的珍惜。

走神放肆,要是被开除出学堂,赶回了家,那可真会被父母活活打死。

“陛下。”

黄观刚开口,就见朱允炆抬手,忙缄默下来。

“不要发出声音,安心看着。”

一个皇帝、一个尚书,就这么静静的守在学堂外,足足看了两刻钟的功夫才转身离开。

“陛下不打算鼓励一下这些孩子吗?”

本以为朱允炆会在这待到这群学生下堂,没曾想皇帝竟然直接转身离开了,黄观还有些没反应过来。

“整整两刻钟,这群孩子都没有看咱们一眼,如此用功,即使没有朕的鼓励,他们也会认真刻苦的学习。”

外简内奢的马车内,朱允炆由衷的开心,夸耀着这群孩子的表现。

教育是国之根本,孩子是国家的未来。

能看到这群孩子如此努力的攻读,朱允炆自是欣慰不已。

“要保障这群孩子的伙食,让他们吃好些。”

“请陛下放心,在吃食上,餐餐都有肉。”

皇帝心疼孩子,南京城里的学堂自然严格按照标准来执行,上行下效,哪怕别的省份有吃亏空的行为,但也绝对要比寻常百姓家吃的好。

“那就好,那就好啊。”

大明富有四海,北方还有整个草原,数之不尽的牛羊马匹,这一年间,南京城里的肉价已经掉了许多,举凡是孩子不甚太多的百姓家,虽然做不到餐餐有肉,但一个月开开荤腥,祭祭五脏庙也是轻而易举。

只是吃饱穿暖的要求,在眼下的大明,不再是什么难事。

回转皇宫,朱允炆便唤来正在读书的朱文奎,问道:“你想要跟其他的孩子一起上学吗?”

后者两只乌溜溜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不假思索的点头。

“想。”

“那好,你爹我来安排。”

揉了揉朱文奎的小脑袋瓜,朱允炆便提笔写了一句话,差人传给魏均。

“安排一下,在玄武湖外盖一所学堂,大约能容纳一百人即可。”

交代下去,朱允炆便传召了朱棣、徐辉祖和杨士奇三人。

“朕在玄武湖加开一所学堂,宗亲。武勋和百官,家里有孩子的可以报名,这所学堂不同于眼下朕推行的sān_jí教育学堂,学得东西不一样,教他们的讲师,由朕亲自担纲主讲师,卿等三人担任副讲。同时传谕各省,也可举荐入京,考定通过,皆可入学。”

民间有面向士林百姓的一般化学堂,南京,朱允炆打算加开一所走精英路线的精英学堂。

“不过先说好,这所学堂可不是谁都能进的。”

这个世界上有天才和庸才之分,这是天地不公的表现。

有的人打一落生就比别人更聪明,他们哪怕接受粗陋的教育也会进步的飞快,而针对这个群体,为什么要让他们接受简陋的教育呢?

非是朱允炆鼓励两极分化,而是有这么一群早慧的孩子,本就应该接受更成熟的教育。

他们会比同领的孩子更早的进入社会,权利责任对等原则,他们比同龄的孩子也要更早的承担起社会上的责任。

朱允炆不会测智商,也没打算搞什么门萨俱乐部之类的不明觉厉的组织。

他打算成立一个大明的少年团,让这里的孩子更早的接受跟这个国家有关的知识,更早的成为国家各个领域的生力军,为国家和民族奉献力量。

三人都明白了朱允炆的意思,说是少年团,倒不如说是天之骄子团。

仅从师资力量来说,那这天下便无可出其右的了,而且选材也要选出顶尖的神童。

这位皇帝脑子里的奇思妙想太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显可以看出,早几年皇帝一直都是在收着来的,眼下完全有放飞自我的态度,一个个崭新的理念抛出,不办教育,谁还能跟得上皇帝的步伐。

所以他们也是大力支持,也觉得要是能有个学堂拴住皇帝倒也是好事,不然他们这天天跟在皇帝身边,实在是吃力的很。

跟不上皇帝的步伐可是很丢人的事情。

“这个团体将会面向全大明进行招录,中枢由你们三人来举荐,而地方上则由各省布政使举荐,最后由朕来亲自考定。”

通过了才能入团,不能通过的,就打道回府。

不存在打招呼、讲人情的任何可能性。

当然,最终入学的可能率上,仍然会是中枢朝廷里这些贵胄之后的机会更大。

因为他们的家境在这里,打小识字读书又能耳濡目染,圈子里接受到的知识,总是要比民间普通家庭的孩子要更加高深。

但这并不说明他们天姿有多么高,他们只是因为处在一个接受知识的井口上,所以才会更加的早慧和成熟。

这群孩子的入学率一定会高于地方上普通家庭出来的,这是的高低不同导致的,所以朱允炆还要设置半年考和年终考定两项,这个目的就是看出成长的速度,真正的天才,是一定会后来居上的。

只要努力,没有什么事情是上天注定。

“十二岁以下皆可报名,你们回头都知会出去,有想要参加的,把名单整理好,交给朕即可。”

朱允炆交代道:“考定的时间,就放在今年的中秋节后吧。”

再多腾出几个月的时间,也给各省一个举荐的机会。


状态提示:第二百九十五章:育才--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