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轼语>第170章治井

晚上。

苏轼回到家中。王闰之正一脸幸福地看着怀中已满月的苏过,见苏轼缓缓走来,精神萎靡,关心道:“怎么了?衙门出什么事了吗?”

苏轼来到床边,将苏过抱了过来,看着他粉嫩的小脸蛋,感慨道:“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但真的来了,还是有些接受不了。”

王闰之见其神色忧伤,想必有人去世,问道:“谁殁了吗?”

苏轼点点头,将苏过递回给王闰之,道:“恩师殁了。”

王闰之愕然,道:“怎么这么突然,我们去年才去颍州看过他。”

苏轼伤感道:“我和子由还计划着等我三年任期结束再绕到颍州去看他呢,谁知……”说着哽咽起来,无法继续说下去,许久平复了心情,问道,“迈儿和迨儿呢?”

王闰之道:“迈儿在书斋看书,迨儿估计也在吧。”

苏轼点点头朝书斋走去。

书斋。

苏轼推开房门走了进去,刚一进门,就见苏迨正蹲在门口地上安静玩耍,小暖坐在门口的凳子上相陪。小暖见苏轼来了,站起身来行了一礼,道:“官人回来了!”

苏迨开心地站起身来,一把抱住苏轼的大腿,奶声奶气地道:“爹爹回来啦!”

苏轼抱起苏迨,笑道:“你兄斋玩了。”

苏迈放下书卷,道:“无妨,迨儿很乖,没有打扰我。”

苏轼走到苏迈身边,轻抚他的背,道:“迈儿,你师公殁了。”

苏迈震惊道:“什么时候的事!”

苏轼道:“上个月。”

苏迈见苏轼双眼通红,安慰道:“生老病死乃人生常事,爹爹切莫太过忧伤。”

苏轼点点头,轻抚苏迈的背,感慨道:“时间好快,迈儿也长大了!”

苏迈道:“长大了才能为爹爹分忧,迈儿想快点长大。”

苏轼道:“迈儿无需快点长大,爹只要你每天开开心心地就够了。”

苏迈开心地笑了起来。

一个月后。

秋日的杭州别有一番凄清之美,由于多日未下雨,气候略微有些干燥。苏轼一大早吃了早饭,朝衙门走去。一路上,他见不少行人挑着水桶,步履匆匆,想必是去南井打水,也没在意,继续行进着。刚到衙门口,他见衙役们赶着驴车,车上放了几个大的水桶,看样子也要出门去打水,问道:“你们也要去打水?”

衙役道:“嗯,准备去多打点。”

苏轼道:“我刚才来的路上见不少百姓去南井打水,你们现在过去肯定人满为患,晚点再去吧。”

衙役道:“晚点就来不及了,还要等明天。”

苏轼疑惑道:“井水取之不尽,还分时辰?”

衙役道:“回大人,最近天不降雨,井水有些供不应求,晚点就没了,要等明天再渗出些再打。”他见苏轼陷入沉思,低声打断他的思路,道,“大人……苏大人……要是没什么事儿小的们先去了,不然一会儿打不上了。”

苏轼点点头,缓缓向衙门走去。他边走边思索着,平时家里的用水问题自己从未关心过,反正每次需要用水的时候都有,从没想过存在缺水的问题。

杭州城原有六口井,分别为相国井、西井、金牛池、方井、白龟池、小方井,乃唐朝宰相李泌所凿,引西湖之水于井,供百姓饮用。后来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之时,恰逢杭州大旱,西湖淤积严重。白居易治理淤积,疏通六井供百姓饮用,其后此六井一直延续至今。去年前知州沈立又凿了一口南井来弥补六井供水不足的问题。

苏轼命人唤来衙门的厨子,询问道:“你平时做饭应该对用水情况比较了解,况。”

厨子回禀道:“原本的六井中,金牛池已彻底荒废不用,其他五口井也有不同程度的淤塞。如今百姓大多去南井打水,平时还好,一到旱季就有些供不应求。近来天气干旱,南井供水自然有些紧张。”

苏轼问道:“衙门的水还能用多久?”

厨子道:“衙门有储水,每天早上又让衙役们去打水补充着,只要井水不枯竭,衙门就不无需担心用水问题。”

苏轼点点头,道:“我明白了,你下去吧。”厨子走后,他独自坐在屋内思索许久,带着几名衙役离开衙门。

苏轼等人四处走访着,对用水问题进行了实地调研,直到下午才返回衙门。他来到陈襄处,此时陈襄正在处理公务,见苏轼来了,问道:“我听说你一大早就出去了,去哪儿了?”

苏轼道:“近来没下雨,南井已出现用水紧张的问题,若是赶上大旱,只怕百姓无水可用,所以我去调查了一下。大家都说六井不治理,百姓无水可用,南井沟低而井高,水行地下,经常供应不足。为保证百姓正常用水,还是应该找人把原来的六口井治理一下。”

陈襄道:“我在这儿,怎么能让百姓求水不得!此地何人擅长治井?”

苏轼道:“我顺便打听了下,好像仲文、子圭二僧擅长。”

陈襄道:“那明日就请他们来衙门相商,尽早动工,百姓也能尽快用上水。”

翌日。

仲文、子圭来到衙门,与陈襄、苏轼商议治井的方案。

陈襄道:“两位可有何治理方案?”

仲文道:“相国井、西井、金牛池、白龟池、小方井这五口井疏通一下便好,至于方井离污浊之地太近,我建议往西挪一点,以保证水源干净。”

陈襄点点头,道:“需要多少人手?”


状态提示:第170章治井--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