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铁血真三国>3逃难天子返洛阳

3 逃难天子返洛阳

再说献帝一路东迁,于196年正月,停驆在安邑,不想再走了。效祀上帝,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建安。

从字义上很明显可以看出,饱受苦难的小皇帝,希望上苍保佑,结束战乱,从此开始安逸吉祥的时代。“建安”两字,彰显着汉献帝对艰难曲折的难忘遭遇心有余悸,寄托着对未来岁月无限美好的向往。

这个年过得十分凄惨,文武百官都没有新衣,粮食菜蔬都奇缺,朝廷更无力承办大型的酒会,宴请大臣,共庆新年。

大家只能聚集在安邑县衙改充的“朝堂”内,行一番朝拜礼式,君臣口头互贺,恭喜而已。

随即,官员们纷纷离去,各自去寻找食物充饥,做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一祭拜自己的“五脏庙。”

董承在后殿(县衙内室)对献帝说:

“安邑环境恶劣,穷山瘠地,难以筹措粮食,陛下宜早谋出路呀?”

献帝苦笑道:

“朕是个逃难皇帝,第一件朝政大事,就是想方设法解决温饱问题。哪个地方能让朕与百官无衣食之忧,就往哪里去吧!”

“张扬建议陛下还驾雒阳城,臣也十分赞同。毕竟那里是前朝帝宅,虽已残破,皇都风水尚在,修葺一番,仍可还皇城旧貌。陛下常年漂迫在外,也有失皇家威仪呀。”

“朕也早存还驾东都之心。全凭卿家操办吧。”

董承领旨,便与杨奉、李乐、韩暹等大臣商议。不料杨奉等三人一致反对。

三人的私念如出一辙:控制流亡皇帝,自己就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一旦回到雒阳,四方诸侯来朝,就由不得自己了。

太尉杨彪等大臣,绝大多数赞成回雒阳,但公卿之权早已名存实亡,一切全由武夫说了算。

几番争执后,杨奉恼羞成怒,竟遣韩暹袭击董承。董承只得逃奔至野王,去投奔张扬。

两人经常规划天子还都之事,张扬便让董承先带兵到雒阳去修缮宫殿。然而限于人力物力薄弱,工程进展十分缓慢。

这时有个老臣赵岐,他已年近九旬,原是作为太仆身份,在三年前奉旨劝说关东诸将和解的,因病滞留在外,未随献帝流亡,此时正在雒阳。他虽年老,而忠于王室之心未衰,自告奋勇要去富庶的荆州,游说刘表出资金,帮助修复雒阳。

董承大喜,就以朝廷名义,派赵岐为使者去荆州。这位老先生不惮辛苦,欣然受命,坐着牛车,长途跋涉到了荆州。

刘表一见这白发苍苍,颤颤巍巍的老臣,倒也肃然起敬。

他在心里忖度,自己论势力比不上袁绍、袁术;论军力,敌不过兵强马壮的曹操。除了这三人,其余诸侯都不在话下,如果自己能够借勤王之名,占据舆论优势,就可以与袁、曹等人一争高下了。

当下,刘表慨然应允,派出3000士兵,携带粮草、物质,去往雒阳助修宫殿。

到了5月,宫室略微有点像样,董承和张扬便联名上奏,请献帝从安邑移驾。

献帝早已望眼欲穿,立即兴奋地命驾还都。

先时诸将不和,纷纷领兵离开安邑,寻找就食之所:韩暹到了闻喜(今河南闻喜市西南),杨奉、胡才驻屯缑氏(河南偃师市)。此时接到皇帝诏命,也想改变一下困难的环境,便一同率兵护送献帝车驾西还。只有李乐不肯去雒阳,不久病死在河东。

7月,流亡整整一年的汉献帝,终于回到雒阳。

乱兵威胁,贼军阻击,山川阻隔,饥寒交迫……一切困难都没有阻挡这个十多岁的小皇帝,小小年纪,已饱尝人间艰辛。生活与战乱的双重磨难,将他锤炼得内心十分强大,眼前暂时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

当前,他面临着三个严重问题:一、宫殿已毁;二、护驾诸将,矛盾又起;三、粮食缺乏,饥饿威胁着每个人。

献帝暂时将从前十常侍之一的赵忠宅第,作为行宫。

半个月后,张扬督修的南宫告竣,请献帝迁居过去,成了正式的寝宫与主殿。

献帝见南宫前殿挂着块匾,名曰“扬安殿”,心中不喜,

“张扬欲彰显自己的功绩,也太招摇了……不过,此行若无张杨之力,恐怕还在贫瘠之地辗转流浪……罢,就算是朕为他酬功亲自题名的吧!”

当晚,献帝在伏后的陪伴下,踏踏实实地睡了三年来最甜美最舒心的一觉。

说到底,他还只是个16岁的小孩子,几年迥异常人、大喜大悲的经历,使他过早的成熟了。一旦換了舒适的环境,是很享受的。

第二日一早,朝臣齐集扬安殿。

献帝容光焕发,笑逐颜开,称赞了张扬等人的再造之功,褒奖了从龙群臣的忠心之举。

封赏张扬为大司马兼安国将军,杨奉为车骑将军,韩暹为大将军领司隶校尉,董承为卫将军。其余随从流亡的大臣各升一级,加俸一年。

太尉杨彪上奏:

“雒阳百官府署,依然瓦铄成堆,荆棘满目,各级官吏皆无办公之所。至于粮食,更为困难,何来俸禄可加?请陛下定夺。”

其余大臣也纷纷诉苦。

“这……这……,如何是好?”献帝听了,犹如一桶冰水从头浇下,凉了半截,为难地看着张扬、董承等人。

张扬出班奏道:

“雒阳被董卓贼子毁破太甚,一时不能修复。方今之计,只有责有司加紧缮修。众多军队住在城里,更将有限的食物消耗干净,朝堂自有公卿大臣主


状态提示:3逃难天子返洛阳--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