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铁血真三国>3定鼎许都屯田招贤
个爵位对于一个非王室成员来说,无特殊情况下,已然是到顶了。

曹操地位顿时超然跃于百官之上。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第二件事是想方设法,缓解粮食危机,解决这上至天子下至黎民,有关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

此时曹操手下一文一武两个官员,不约而同献上了颇有新思路的计策。

文官,就是与程昱一起坚守东阿城的县令枣祗,此时他任羽林监。武官正是解救夏侯渊被劫持之厄的副将韩浩。

两人的新思路,就是效仿西汉大臣桑弘羊、赵充国等人的屯田制度。利用兵民的人力资源,促进粮食生产,保障军粮供给,从而取得能够支撑长期作战的军事优势。

曹操对屯田之策十分激赏,荀彧等人也深为赞同。

这时曹操的堂妹夫任俊,又补充说:

“西汉屯田多为军屯,而军队兵士来源,在于百姓民众之中。军与民,实际是鱼与水的关系,水如干涸,何以养鱼?因此在下认为屯田制度是迫在眉睫的大事,不但要有军屯,还要有民屯,双管齐下,必定成绩斐然。”

曹操大喜:

“伯达之言,善之又善。昔日我初起兵,看好我的人少之又少,唯独卫凯助我资金,当时伯达还是中牟县主薄,领宗族家兵数百,悉归我军,使我能维持下去。可叹卫凯早已为我殒身,幸伯达尚在,为我出力谋策。你们都是我的功臣啊!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荀彧也赞道:

“明公每每征战,伯达将军常为留守,保障了军需供应,素为不易。况且赈济平民,收恤孤遗,为明公弘扬信义,卓有声誉。我看屯田一事,就由任将军负责最为合适呢。”

“文若此言,正合我心。”曹操当即宣布:

“兹令任俊为典农中郎将,枣祗为屯田都尉。剋日起,招募饥民垦荒,由朝廷掌握,成为公田。屯田客只纳租,不赋徭役。军屯,由兵士与其家属参与,战时为兵,平时为农。”

经过商议,采用了分成租制。规定凡用官牛耕地的,屯田者与官府四六分成,用私牛的,两家对分。

这样的优惠条件,极大地调动了民众与士兵的劳动积极性,荒芜的田地全部开垦起来,流离失所的饥民安定下来。

老百姓有饭吃,谁还愿意流亡造反?黄巾起义就是在流民的基础上形成的,如今屯田令一出,饥荒与流民,两大难题一併消解。这可以说是曹操集团在经济上最成功的措施。

终曹魏政权数世,前后共维持了70年。后来东吴与西蜀都参照施行屯田制,各自解决了粮食问题。

曹操的屯田制,首先就在许都地区实验,仅建安元年这一年,就大见成效,得到谷子一百万斛。

以后,这成功的例子就推广出去,各州郡都设置了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级别相当于太守,归中央大司农管辖。

县里设典农都尉,与县令(人口过万的县),或县长(人口不足万人)平级。

下面的基层生产单位为屯司马,每个司马统领屯田客50人。所有长官与屯田客,皆不属于地方官管辖,成为独立的农耕编制。这个制度直到西晋泰始2年(266年)方才取消。

屯田制有浓重的军事色彩,屯田客(地田农民的统称)也被限以很大的强制性。与民间自耕农不同,失去了自由分配收获的权利,带着明显的不合理性。但在当时,确实起着稳定社会秩序,推动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

枣祗以屯田之功,升为陈留太守,但不久就不幸病故了。

迁都许昌之后,汉献帝刘协召见了曹操手下的主要文武大员。

献帝特别喜欢英俊雍容的荀彧,封他为侍中,守尚书令,掌管朝廷日常政务。荀彧成了献帝与曹操两方都倚重的要人。但从名义上来说,荀彧算是朝廷方面直辖的大臣。

第三件要事,就是扩建智囊团,建立人才库的问题。

一日,曹操特意召来荀彧,叹道:

“有卿为我把握大政方略,参决机要,我十分放心。可惜自戏志才死后,我常感军帐乏人,作战时没有可以与之计议者。文若是否还有合适人选为我引荐,谋划军事?”

荀彧考虑了一会,郑重其事地答道:

“明公如今兵多将广,事业宏达,是应该多招揽一些人才,方孚需要。不独是军事方面,政略,行政,参谋,后勤,农耕等诸方面领域均缺人呢,靠我与程德谋和毛玠等寥寥几人,累死也忙不过来的。”

荀彧扳着手指道:

“天下所谓人才,有十里之才,百里之才,乃至兴邦立国之才。小有才者如恒河之沙,数不胜数,与明公宏业无甚大裨。我斗胆举荐几个大才,请明公睿智独断吧。”

荀彧想了想说:

“我有一个比我大六岁的远房侄子荀攸,字公达。自小聪明过人,德行高尚无比,昔年曾与郑泰、伍琼等,谋杀董卓不成入狱,幸而不死,弃了黄门侍郎之官归乡。后来又被征为蜀郡成都太守,因为道路阻隔,无法成行,留居在荆州……”

曹操搓搓手,急不可耐道:“卿可急速致书,召他前来!……哦,不不,我亲自写信给他。先委他做个鲁南太守吧?”

荀彧感动的望了一眼曹操。心里有些迷惑不解:

这个相貌平庸无奇的小个子,能量巨大,才干杰出,性格矛盾多变,有时有气度如海、求贤若渴的雅量,有时却唯我独尊,举动乖戾,不能容


状态提示:3定鼎许都屯田招贤--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